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  相似文献   

2.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语八册第19课),似觉课题不太准确。 (一)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这是一篇革命战争回忆录,讲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宁愿掉队而死,也不拖累部队的感人故事。课文着重写了这位小红军如何不上马。如何把陈赓“骗”上马,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的经过。他在知觉尚存  相似文献   

3.
小改见深意     
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与统编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马背上的小红军》,原来“马背上”变成了“倔强”,虽然只变动了几个字,但效果却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题眼就像人的眼睛,作文题目就像人的脸蛋。因此,题眼拟得好,那就能让作文题目熠熠生辉;作文题目取得好,那就能给整篇作文增添光彩。小朋友们,你们会取一个精彩的作文题目吗?请看作文拟题大妙招吧!1.比喻法如《最大的"书"》中的"书"字就是题目的题眼。作者用比喻手法,把一块岩石比喻成书。因为读懂了岩石,岩石就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  相似文献   

5.
毛珏珺 《南昌教育》2009,(11):11-11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如画龙点睛,能使文章熠熠生辉。所谓题目,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概括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词句”,是对所要写的文章内容的一个高度浓缩。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说的也是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额头、眼睛那么重要。因此,写作之前先拟题、拟好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本中《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在说到陈赓被小红军说服、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以后,有这样一段话,“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许多教师教到此处,为了引导学生读进去、想开去,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总要设问:陈赓为什么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在学生讨论之后,大多数教师往往依据教学参考书的说法进行这样的概括——“陈赓同志自从见到这个小鬼,就有担心他支持不了的感觉,一直放心不下”。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他的照顾而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革命精神。文章的主体是小红军,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沿海版教材第八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陈庚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全文讲述了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和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作者十分形象地从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去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教学时,我抓住文章的精髓指导学生品读、质疑,拓展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10.
一、给课题穿上漂亮的“衣裳”一般人看文章,首先注意的是文章的题目。学生学课文,首先注意的也是课文的题目。一篇文章有个好题目,就像一个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顾盼动人。如果我们在板书课题时,再讲究一下课题的美化,给课题穿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平时,我常用以下一些方法美化课题,使上课伊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1郾字形大小的搭配。如《个人与集体》,把“个人”两字写得小一点,“集体”两字写得大一点,“与”字与前后两词分开一点,写中间,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个人…  相似文献   

11.
“熏锅屋”     
徐州有句俗话,叫“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徐州人管厨房叫“锅屋”。意为新盖的锅屋的墙壁再洁白,日久天长,也会被油烟熏黑。这句话借用在教学上也适用。 一天,我教《马背上的小红军》。我问:这位小红军是个怎样  相似文献   

12.
第八册《西门豹》中有这样一句话: “西门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另一篇《马背上的小红军》又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一、从题目的变动看编撰者的匠心 新学期翻开教材目录一看,发现老教材第八册中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被改成《倔强的小红军》,这引起我的思索,原来是和本组课文后的基础训练中的作文题相关联。这次作文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要抓  相似文献   

14.
【案例《】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片断这是一节对全县公开的观摩课。在精读理解阶段,我让学生仔细听我范读第10小节,当我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地读完时,学生纷纷指出我“把爬上马背”错读成“了跨上马背”,把“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的“终于”也漏读了。这两个词看似微不足道,但与上下文联系密切,是体会小红军优秀品质的关键词。台下那么多同行看着呢!我的脸不由得微微地红了起来,灵机一动,我首先表扬他们听得认真,随后扣紧读错之处做开了文章。!!!!!!!!!!!!!!!!!!!师“:跨上马背”不是也很通顺吗?在这儿能不能将“爬上马背”换成“跨…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讲解课文,而是“授之以法”“、自悟自得”。这样,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的阅读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找准小学阅读教学的方位。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务必达到“六个读懂”第一,要读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小路》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小路的“小”,《可爱的草塘》从题眼上看,就是写草塘的可爱之处。第二,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身体。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应注意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塘的可爱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17.
常言道:“看书看名,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那样引人注目,有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会为青年男女平添几分潇洒;有一个恰当形象的标题,文章就犹如画龙点睛,熠熠生辉,活灵活气。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题目都是取得很好的,如《大自然的语  相似文献   

18.
【案例】《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片断 这是一节对全县公开的观摩课。在精读理解阶段,我让学生仔细听我范读第10小节,当我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地读完时,学生纷纷指出我把“爬上马背”错读成了“跨上马背”,把“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的“终于”也漏读了。这两个词看似微不足道,但与上下文联系密切,是体会小红军优秀品质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写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呢?突出文章的中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十种方法: 一、巧立文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有的作者在文题上就直接点明中心。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的题目就属于这种。二、首尾点题。有的文章开头或结尾直接点明中心。如《詹天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