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廖永祥先生编纂的《蜀诗总集》近期由天地出版社出版。是书共分十二卷,辑录自先秦至清末蜀中诗人二千三百余家、诗作近万首。乃先生穷十年之力,参阅史料献四百三十余种,精心结撰而成。近年来巴蜀乡邦献之整理、是书堪称巨。笔有幸先读,以为是书虽未能尽善,然发凡起例,甚有功于学术。  相似文献   

2.
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蜀与夏同源,有文献足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应作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但是,近代史家都有怀疑和否定的。早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3.
关于《蜀碧》邓云乡《蜀碧》是一本十分著名的书,自然这著名在今天也要画问号。但在三十年代中后期,上海滩上,不少摇摇笔杆的朋友是知道的,因为鲁迅先生在文章中重点提到过。也像当时的文人一样,被鲁迅一夸,或者一骂,马上就出名了,起码在文艺界,了一大元千字的稿...  相似文献   

4.
枸酱为蜀之珍味 ,史籍多有记载 ,然每有歧议。近世以来学者对此少有专门讨论。枸酱 ,又作酱 ,枸、二字为同音异写 ,《史记》、《汉书》并作枸酱 ,字则晚出。酱别称扶留 ,见于多种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5.
高培华 《寻根》2012,(2):19-23
史称孔子高徒子夏居西河教授,“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他在西河授徒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教材建设,继孔子之后研究古代文献,使《诗》《书》《礼》《乐》《易》《春秋》得到进一步整理与传授,初创诠释儒家经典文献的“章句”之学。经过子夏及其弟子、后学一代代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8月 2 8日 ,共青团四川省委青少年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组织召开了“电视剧本《蜀魂》创作论证会”。到会的有文学、历史、民族学等方面的专家李绍明、万本根、林向、吴野、李明泉、范小平、徐学书 ;作者段渝、邹一清 ;组织者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平、王安泽 ;《成都日报》记者栾永平等。会议由万本根主持。作者代表段渝作了创作汇报发言 :《蜀魂》以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为背景 ,以蜀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为主线 ,构造了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蜀魂》是一个悲情剧 ,既有自然灾害 ,也有战争灾害 ,具…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先生于1939年9月底赴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1941年6月离开成都,赴重庆工作。在成都近两年时间里,工作之余游览了郫县的望帝丛帝陵、温江的鱼凫城、双流的蚕丛祠和瞿上乡,并留意当地文献,很想对古蜀国的传说作一番整理。一经下手,便感到弄清古蜀国与中原的关系是关键的问题。先后写出《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秦汉时代的四川》、《〈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所记蜀国事》等文。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将以上三篇集合成册出版,书名为《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收入《巴蜀史研究丛书》。先生本着求真的治史态度,批…  相似文献   

8.
"蜀學"是誕生於中國西南巴蜀大地,與中原學術互補互動的一方學術,在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先秦孕育、兩漢全盛、魏晋南北朝持續發展、隋唐五代異軍突起、兩宋高峰、元明清初低迷、晚清民國再盛的歷史演變,其所創造的許多成果爲儒、道兩家共同繼承。蜀學在制度層面(文翁石室、高公禮殿、蜀刻石經),在經典層面("七經""十三經""十八經注疏"),在信仰層面("三才皇""五色帝""石室壁畫"),在核心價值層面("道德仁義禮")等,都具有獨特的造詣,是我們當代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進而振興"新蜀學"的重要資源。  相似文献   

9.
广汉的古代文化遗存,自1929年发现以来,迄今已有70余年。当其发现之初即受到了学术界的特别关注。遂于1934年对月亮湾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很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这大概是我省考古工作采用科学发掘的“开宗明义第一章”吧。抗战初期,大批外地著名专家学者人川避难,得以看到成都白马寺附近出土的战国青铜器,由于其地方特征较浓而疑为古代巴蜀时期之物,卫聚贤先生并据此提出了“巴蜀文化”的概念,这为我国考古学园地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旋又在其主编之《说文月刊》上,编辑一期“巴蜀文化专号”。后来华西大学教授郑德坤著有…  相似文献   

10.
李正宇 《寻根》2000,(1):106-107
敦煌遗书P3351号,正面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五》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背面有题记,题记之后,抄有十字形排列之文字一通,照录如下: 笔者初睹此件因不明其读法,莫知其义,亦不解为何物。查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及黄永武先生《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并未著录此件,盖皆视为学童沙弥涂鸦乱画之属,无文献价值,不值得予以著录之故。前几年编撰《敦煌学词典》,此件被列为词条,分配我来撰写释文,因对此文反复推敲揣摩,始知为古代失传的“十字图五言诗”一首。读为: “天阴逢白雨,寒路(露)结为霜,日照仁…  相似文献   

11.
陈玮 《寻根》2006,(5):129-135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和夏朝初期,古蜀族就在今川西地区建立了酋邦政权。扬雄《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日柏漫,又次者名日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古蜀国第一代先王蚕丛乃帝颛顼之后,与夏、楚同系。蚕丛所统领的部落称蚕丛氏,乃古蜀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氏族系统,兴起于岷江上游河谷。《蜀都赋》章樵注引《先蜀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其地在今四川茂县的叠溪。  相似文献   

12.
《巴蜀学史稿》系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的2001—2005国家重点出版计划的“巴蜀化系列丛书”十种之一。《史稿》是巴蜀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地方学史,对巴蜀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全书论述范围广泛,挖掘深刻,主线分明,评议确当精到,新论迭出,对巴  相似文献   

13.
前蜀宫廷队舞《折红莲》在继承前代采莲舞的同时亦有新变,道具装饰华丽精巧、舞台构思新颖独妙、场面气势盛大恢弘、技术设备先进高超、致词长歌等程式设计,为宋代队舞《采莲舞》的定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前蜀后主王衍喜舟戏、崇道教,尤好宏大奢华的聚会及演出,故创制了带有道教情韵的大型队舞《折红莲》,此舞或代表了前蜀乐舞的最高成就。《折红莲》在后蜀宫廷曾多次演出,经雅化后,与《回鹘》队舞等一起,随入宋的官员及乐工传至北宋宫廷,推动了宋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古蜀史料记载,指出"蜀"在中原史家语境中系他称,乃方国名或邦国名,将其作为族称缺乏依据。蜀为"黄帝后世"或"蜀山氏之后"的认识乃后人附会与创造。文章同时对常璩所言"蜀曰邛"一语进行分析,认为"邛"是形成古蜀早期政权的轴心族群。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论坛》2000,(4):139-139
《周易见龙》是谢祥荣先生多年从事《周易》研究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于今年9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名哲学家杨超为该书题辞:“易学在蜀,信然不诬!”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杨慎著作的总体数量虽有一个大致结论,但还有遗漏。已经亡佚的升庵著作,不少条目还保存在其他文献中,并未受到关注。我们从《蜀中广记》中发现了《琼屑》《蜀志补遗》《蜀志补罅》《写韵楼记》《舆地碑目》等书约八十多条佚文,对于收集整理杨慎著作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蜀典》是清张澍撰写的一部记述四川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方言等史料的典籍.对《蜀典》展开研究,将为四川历史文化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许多生动而有启发性的第一手材料,还将为古籍整理与释读、辞书编纂与修订,尤其是清代四川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8.
潍坊地处齐鲁之邦,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出现许多著名藏书家,为保存潍坊地方文献,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近代以青州李文藻、潍城丁锡田最为有名。李文藻所著(所藏书日》、《所见书目》、《所闻书目》,多为齐鲁乡邦文献。清初目录学家意学城曾称他为“山在目录大家”。丁锡田精研文史,广泛搜集地方志.集成山东省各县县志,还整理保存了各种乡邦文献、名人著作集,成为研究潍坊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解放后,其子女将其全部藏书2300()余册捐献给潍坊市图书馆,后于1957年移交山东省图书馆收藏。解放初期,为保存古籍文献…  相似文献   

19.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唐末五代之时,巴蜀高道辈出,他们与王室有着很紧密的关系,蜀中道教在其推动下蓬勃发展,文学创作也带有明显的道教因子。编纂于后蜀广政三年前后的《花间集》,既要契合后蜀后主孟昶高雅的文化品位,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合乐可歌的范本,含有道教情韵的作品受到编者的重点关注,所以该书收录了诸多与道教典故相关的词调,如《女冠子》《巫山一段云》《临江仙》《河渎神》《天仙子》等,同时,也选择了许多使用道教意象的词作,以表达咏史、求仙、及第的主题,有着可供各阶层欣赏的道教风致。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