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中 《兰台世界》2013,(19):102-103
<正>鲁迅先生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就系统接触了诸如十三经等中国封建文化典籍。18岁时,他不顾他人的奚落到南京求学。接触了小仲马、柯南道尔、赫胥黎等西方作家的作品,也通过维新派报刊接触了卢梭和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1902年至1909年,他又远赴日本留学。这段留学经历对其文学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近代文艺思潮、日本近代文学中对于西方文学的介绍都影响了他的文学思  相似文献   

2.
马小力  郭晓颖 《兰台世界》2016,(23):115-118
1907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官费派遣23名女师范生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成为清末留学教育的一大壮举。究其历史背景,清末时期,清政府推行教育新政,逐渐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并鼓励女子留学;奉天地区在革新派官僚的带动下实施教育改革,为培养女子师范人才,尝试官费派遣女性赴日留学。之所以能够顺利派遣,还与当时日本国家主义的贤妻良母教育思想以及日本各界对中国女留学生的积极接纳有关。  相似文献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被迫改变策略,对出国留学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新政活动对各类新型人才需求的刺激使得出国留学者急剧增加.1898年5月,求是书院资送高材生何爝时、陈榥、陆世芬、钱承志赴日留学,此为浙江学生留日之始.日本与中国文化相近、路途不远、费用较省,日本迅速走上富国强兵道路的经验引起国人关注.因此,赴日留学的浙江青年学生人数增长很快,1901年为39人,1903年共154人,1904年达到191人.  相似文献   

4.
她14岁就从故乡昆明赴英国伦敦留学,在海外一些大型演出时她都会穿上旗袍.因为中国绚丽民族的文化使她深深迷恋;她喜欢云南民歌,总会在聚会时高歌一曲以寄托思乡之情。她来自云南腾冲和顺乡名门望族,浓郁的家乡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刘振宇 《兰台世界》2016,(12):118-120
"留学"一词本意指留居国外学习。但在近代中国人留学史上,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留学"的含义和形式更为丰富,晚清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派遣奉天学子赴哈尔滨"留学"的活动即是突出例证。通过考察奉天学子"留学"哈尔滨的历史,既可反映晚清中国人留学活动的多样性,亦能展现出其时中俄教育交流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顾育红 《兰台世界》2012,(19):75-76
严复,生于1851年,福建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文学家。曾翻译《天演论》等名著,将西方先进思想理念传播到中国,极大程度上开阔了当时国人的视野。严复中西文化观的产生与其早年赴英国留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其中西文化观的产生也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本文将从严复中西文化观产生的背景与嬗变两个方面对严复中西文化观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吴凡 《陕西档案》2013,(5):52-52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是以“开明正直,笃厚诚挚,博大谦抑”而著称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杰出的学者。他曾数度赴国外留学、考察,研究范围颇广。1916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提倡学术研究。他不仅在教育文化事业方面卓有远见,成就巨大,就是对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树。  相似文献   

8.
《报林求索》2009,(4):41-41
<正>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董事局副主席JAMESTAN简历1991年赴澳洲留学研究中西方文化对比,1996年创立澳大利亚教育发展集团1997年在北京建立了中澳英语培训学校。2002年受朝阳区政府的鼓  相似文献   

9.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清末留学欧美运动与清末新政关系极为密切。与派遣学生赴日留学一样,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也是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为了在华的长远利益,增加对华的影响力,欧美一些人士也试图吸引中国人到自己的国家留学。总体而言,清末留学欧美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其中学有专长和成为某一领域风云人物的甚多,其主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庚款生,大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和学科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引领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步的旗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其艺术呈现手段具有广择传统文化瑰宝、现代化转译、促进文化内容向文化记忆升格、采用融媒体传播逻辑等特征。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思考主流媒体如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进行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创新观点的集纳升华,着眼于回应现实的紧迫需要,植根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坚实实践;从主要内容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从11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事业发展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我们以更加系统和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传媒业,要求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主流媒体更好地承担组织政党、整合社会、争夺话语、传承文化等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出版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为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增添了百倍信心和十足底气。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不断建强新时代出版业,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处处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阐释,不仅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稳固置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基石之上,而且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传承观等,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创造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指导下进行。本文主旨就是研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体现在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两种主要精神从理论价值、历史作用以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考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体现人文精神,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普及带来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了强烈冲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从网络管理体制和网络道德、政教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周青 《中国出版》2023,(21):10-1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出版业要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守政治立场、传承文明薪火、回应时代关切、坚持创新创造、推进文明互鉴,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出版的生动实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四川出版要扎根文化沃土,从平台生态、融合战略、智慧保障、人才工程建设入手,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写好四川出版答卷,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新闻舆论工作论述体大思精,所包含的文用论、文法论、文机论、知音论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自主性体现,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新闻舆论论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新闻实践,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媒体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1月4日至5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着力统一思想、增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郑保卫 《新闻战线》2023,(22):37-40
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让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占据主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主流思想舆论更加接地气顺民心;坚定文化自信,让主流思想舆论更具传播力引导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