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陪审员的选任程序是否具有正当性是陪审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的陪审员选任程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陪审员选任程序的正当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自《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正式施行以来,全国各基层法院系统选任并产生了决定出台后的第一批人民陪审员。在五年的实践中,陪审员参加审理各类案件,在促进司法民主、司法公正以及司法公信力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不足依然存在。今后应在立法以及陪审员的选任、培训、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外陪审制度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员制度,长期陷入"陪而不审"之尴尬局面。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法院改革试点大陪审制合议庭制度。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多数改革存在陪审员定位偏差,履职积极性不高,责任机制缺失,与现行合议制相冲突的问题。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做出相应的程序设计,具体包括:陪审员的选任机制的完善、保障陪审员充分履职,构建合议庭责任机制以及改进合议庭细则,以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真正价值,推进我国合议庭制度改革,以期推动司法体制改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刑事审判陪审员制度一直被称为司法的"诟病",通过对我国刑事审判陪审员制度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刑事审判陪审员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实践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刑事审判陪审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具体形态有诸多差异,但它们吸收社会普通公民参与司法审判的理念是相通的。反思我国实行的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在制度设计上树立吸收公众智慧的价值理念,区分陪审的案件为应当适用的范围和可以适用的范围两种,明确陪审员的职权和职责,进一步改革合议庭的组织和评议规则,修改并完善选任陪审员的条件和程序等方面进行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陪审员的选任制度是陪审制度得以合理运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广大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效果。选任制度中蕴含了民主、自由和公正等价值,具有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具有民主价值、人权价值与公正价值.但由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缺陷,陪审制度逐渐沉寂。而完善及运用人民陪审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仍应该继续沿用参审制陪审模式,并应对陪审制的重要内容如立法依据、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选任、参审具体范围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员法》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应当注意到其表现出了以下选任倾向:尽管牺牲一些时间精力是人民陪审员履职的必要条件,但仍应突出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属性;倾向从普通大众中选任陪审员,以实现选任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大合议庭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实现选任初衷。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司法制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种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严重异化,为扭转异化状况,应从四方面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1.加强和完善陪审制度的立法;2.限定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范围;3.从严掌握陪审员的任职条件;4.规定陪审员的产生条件和任职期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益探索,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由于在独立董事的选任、职权等方面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我国目前现行独立董事的实际作用还很有限。本文试从我国现行独立董事的选任规则存在的问题入手,建议从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选任程序和比例三方面完善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