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在新事物面前有采取对策的能力.体现为善于联想,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对所论问题能作初步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发挥教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导作用.一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以宏观体系和微观环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要从以往“知识型”教育转变为“知识——技能——能力型”教育.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应该培养哪些能力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十几种观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之母.”观察能力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经验证明,观察力强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差的学生,往往对事物感知迟缓,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在学习上,成绩较差.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重要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因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绚丽多彩的化学物质,千姿百态的化学变化是我们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的一个有利条件,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观察线路,按照事物的逻辑,有条理、有层次地组织自己的知觉,并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有“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之别,要能让学生达到观察的机会“多”,感受“快“,收效“好”,时间“省”的效果.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做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大胆猜想、不畏艰险的学习精神,最终达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发问,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  相似文献   

6.
数学问题(特别是综合性数学问题)的求解,其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但学生是否在这种“示范”中有所“悟”,有所“得”.最后又有所“为”,需教师在展示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联想,应从观察能力培养入手,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加以锤炼.  相似文献   

7.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观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二、启发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三、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才有创新的可能;四、评价“闪光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勤于展示“闪光点”;五、教师自身素质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师.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他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他能够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承担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创造能力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应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游戏来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猜想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的方法来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王淑凤 《吉林教育》2000,(11):27-27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小学生虽然很少像成人和科学家那样去创造发明,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今天”的发现创新可能是明天发明创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葛冰冰 《课外阅读》2011,(11):276-276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超越常规的思考。尽管这种思维的结果通常并不是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创造思维具有首创、独特、新颖、求异、进步等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一、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开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所谓“要留心周围事物”,主要要求勤于观察生活、自然和社会,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所谓“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要激发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形成一种“乐于动笔”的心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乐于动笔”,着力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等传统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及探索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学会与人合作,善于与人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本次设计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当中积极地去观察、去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爱写、乐写。[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善于观察;2.通过对“水果或蔬菜”观察、感受、介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3.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状物,并写出自己对这种事物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或蔬菜,了解其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6.
餐饮服务学科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对于学生的创造发明要善于发现,精心呵护,善于  相似文献   

17.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运用观察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观察实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感知入手,进行观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在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雾的现象,重点观察白气发生的部分,然后对白气的形成进行逻辑分析,避免  相似文献   

18.
孙朝平 《考试周刊》2009,(41):229-230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课应当积极调动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发问,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受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方法策略三种因素的影响。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一些你意想不到或认为不必要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