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质子     
質子就是氫的原子核,它的重量是1.00757原子量單位,比中子稍重一些。它帶有陽电荷,数值上同电子所帶的陰电荷一样多。它是所有原子核的組成成分。因为氫原子由一个質子和外面圍繞着的一个电子所組成的,所以用某些方法把氫原子的电子打掉,就可以獲得質子。在原子核物理学中,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取得質子,用來打击其他原子核,進行研究工作。早在1932年,苏联科学家伊凡年科就提出原子核是  相似文献   

2.
图中部圆形内介绍了铀原子核分裂的情况。当铀235原子核被中子击中以後,分裂成大小大致相等的两个碎块(较轻的元素的原子核),同时放出能量。每个铀235原子核分裂的时候发出来的能量,比烧掉—个碳原子要大五千万倍。更重要的是铀235原子核在分裂过程中同时还抛出两三个中子。这两三个中子撞击邻近的铀235核,又把它们分裂成碎块,这样就形成了原子核分裂的链式反应,产生了大量的原子能。图上部背景表示在用来产生原子能的物质的结晶体中,原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地     
新的同位素——氢~5 不久前,美国发现了氢的又一种新同位素——氫~5。氫~5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四个中子組成。它的半衰期稍大于十分之一秒。 氫~5是用同步加速器把能量加速到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美国加刊福尼亚大学物理系普鲁斯博士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超核——氮的超核。由这种超核组成的氮原子的主要性质与普通的氮原子性质一样,不同的仅在于:在这种原子核当中,有一个中子被一个中性“勒姆达”超子所代替(包含有一个“勒姆达”超子的原子核,统称为超核)。换言之,即普通的氮原子核是由7个质子和7个中子组成,而氮的超核则由7个质子、6个  相似文献   

5.
物质到底是由一些什么组成的? 偉大的俄國科学家洛莫诺索夫,很早以前就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題。在他的早期著作“数学化学原理”中就提出:“一切物質都是由極小的微粒(即原子)組成的。”十九世紀初,英国的物理学家道尔顿發表了有名的原子学說,但是道尔顿却認为原子是组成物質的終極粒子,原子不能再分割了。二十世紀初,科学家們証明原子并不是終極粒子,而是以一个带陽电的几乎集中原子所有質量的原子核为中心,核外是带陰电的电子圍繞着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含有帶陽电的質子和不帶电的中子。人們对于物質結構的探索并未就此終止,随着科学和技術的發展,对物質內部結構的認識更加深入了。科  相似文献   

6.
核能利用     
氢弹爆炸核能的释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核的裂变,即一个重原子核(如铀、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另一种是轻核的聚变,即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聚合成为一个较重的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重核裂变能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铀-235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发生裂变的惟一核素。当一个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时,这个原子核能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到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放出能量。如果新产生的中子又打中另一…  相似文献   

7.
原子核的秘密的揭露,使人类掌握了新的無穷尽的能源。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在苏联的建立,为將这个能源实际利用于工業和农業的和平目的,奠定了基础。原子技术的發展,开辟了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到各种全然不同的科学技术部門中去的广闊的可能性。人工取得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之一,是在原子核反应堆中用中子来照射。比如,用中子照射普通的天然的磷的时候,部分的磷原子核就和中子結合而变成磷的放射性同位素(磷-32)的原子核。当放射性磷的核衰变的时候,核中的一个中子轉化成質子,同时放射出一个β粒子(帶陰电的电子)。衰变是按照这个方式發生  相似文献   

8.
高温气冷堆     
高温气冷堆,通俗地说,反应堆就是“原子锅炉”,是通过控制核燃料的反应来产生原子能的装置。通常,反应堆的核燃料是铀235,在中子的作用下能够产生核裂变。一个铀235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以热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并产生两个或者三个新的中子。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最早揭开原子能量的秘密1938年德国柏林威廉大帝化学研究所两位著名科学家发现,用中子对铀原子核进行人工轰击,可使铀原子核发生裂变而产生巨大的能量,仅一个铀原子核就能产生出200兆伏特的能量。1939年初,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链式反应,即用一个中子轰击铀原子核,放出2至3个中子,再继续轰击使铀核继续裂变,如此循环往复,1公斤铀核的裂变在百分之一秒内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有几百万度的高温和几十万个大气压的压力,这就是惊人的核裂变。但谁又会相信,揭开1公斤铀裂变能量的人,竟是当时科学最落后的…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 在原子核运动理论中,研究核磁矩与原子核结构之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但是从总体上看研究的很不够,现在只知凡是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必具磁矩(±XμN)。如奇数质子一偶数中子核,很大一部分具有正磁矩,这与质子的正磁矩(+2.79μN)有关;偶数质子一奇数中子核很大一部分具有负磁矩,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3)
首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中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微观粒子任一组分即合子,都是由重子和轻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轻子、电子的运行轨道模型,电子对的运行轨道模型。首先提出了分子轨道的模型。首先提出了暗物质即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电子和正电子的碰撞实验,发现了一个很奇异的粒子——Ds(2317),并且认为它会有利于人们揭开原子结构之谜。 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和中子组成小而致密的原子核,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在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一个非常空旷的空间,因为和原子的大小比较起来,原子核的直径要小上  相似文献   

13.
中子的寿命     
我们知道,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的,当其中一个下夸克转变成为上夸克时,中子会衰变成质子。在中子被发现了73年后的今天,物理学家们找到了测量粒子寿命的最精确的方法。为了精确地测出中子的衰变速度,俄罗斯彼得堡核子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低温条件下把中子收集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21)
冷聚变自从被发现,就一直饱受争议。其争议的来源是核反应的产物与常规核理论不相匹配,另外是实验可重复性差。目前热聚变反应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非常小的原子,一般指的是氘,其在高温和超高温下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核力的约束,从而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碰撞,碰撞所产生的聚合反应生成了新的,质量更大的原子核,而其中的中子在此期间从中逃逸出原子核,产生巨大的能量。就目前而言,实现热核的可控聚变难度十分巨大。相对于热核聚变,冷核聚变却是理想的未来新能源,冷核聚变相对于热核聚变制备设备来说,仅仅占地大约两平方米,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中子产生,无辐射。其原材料从海水中获取,原材料储量巨大。因此,冷核聚变有望成为人类最理想的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氦-8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则是电中性的,不带电,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是确定的,但是中子数会有所浮动。因此由于中子数的不同,每种元素都有一些同位素。例如氕、氘、氚互为同位素,中子数分别为0个、1个和2个,但都叫氢元素。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氦-8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中性的.不带电,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是确定的,但是中子数会有所浮动.因此由于中子数的不同,每种元素都有一些同位素.例如氕、氘、氚互为同位素,中子数分别为0个、1个和2个,但都叫氢元素.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直在追溯,物质的最小成分是什么?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原子。上个世纪,终于有人证明了原予的存在,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就像足球那么大。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它在遭受高能粒予的撞击下,也是可以分裂的,这种更小的微粒被称为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18.
<正>虽然谁也没有亲眼见过中子,但在微观粒子里面,我们对中子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种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的粒子,与质子一道构成了原子核。中子虽不带电,但可以通过强核力与质子发生作用,而强核力是大自然四种基本作用力中最强的一种,正因为如此,原子核才那么致密。  相似文献   

19.
原子量     
原子量就是原子的重量。由於原子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用日常通用的重量單位來表示,那就要用極小極小的数字。例如拿最輕的氢原子來說,它的重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3克。用这样小的数目來表示原子的重量那是極不方便的,因此採用了特定的單位來表示原子量,使得最輕的原子都可以用比1大的数目來表示它的原子量。起初採用最輕的原子——氢原子的重量作为原子量的單位。后來知道用氧來作为計算原子量的依据更是方便,因为氧比氫容易和其他元素化合組成化合物,研究这些化合物就可以定出其他元素的原子量。現在是採用  相似文献   

20.
中子学积分实验主要研究中子与大块物质的输运过程,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测量的积分量是中子与物质原子核各种相互作用随机事件的总成,主要应用于有效化核数据和计算程序,服务于核装置和反应堆物理设计可行性、可靠性验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展聚变中子学积分实验研究,建成了数台中子发生器,研制了系列宏观实验装置,建立了多种积分量测量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在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形成了中子积分学研究方向.自从2006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以来,在 ITER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开展了校验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层概念设计的中子学积分实验研究,提升了积分实验水平,为新型核能研发提供了支撑,同时促进了中子积分学学科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