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查目前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入手,研究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启示,提出了构建“企业+学校+家庭”协同培育体系的行动路径,包括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增强企业协同育人意识,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打造“匠心·匠气·匠技”双师型师资队伍,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文化环境,以及重视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工匠精神已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热词,国家也在宏观层面上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备加关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主动承担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使命。文章厘清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培育内容,分析总结了当前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最后从育人主体协同、培育方案体系化设计、评价机制构建以及校企合作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夏青  朱祎 《林区教学》2024,(3):86-90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学生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4.
冯宝晶 《教育与职业》2021,990(14):108-111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的需要,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政课融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教育,开展工匠精神情感体验式专题教学,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力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5.
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也是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纾解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目前在课程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教师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通过构建观念认同、同向同行、教师沟通、资源互通、评价联通的“三同三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高职院校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体现了工匠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反映了从业者对职业的崇高敬意。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帮助高职生实现人生价值。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好制度设计,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素质,创新课堂教学,营造文化氛围,用匠心培育学生匠心情怀和匠心精神,倾力建设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7.
芮明珠 《职教论坛》2017,(29):42-45
社团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大学生社团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所需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社会、实践和主体价值意蕴。从实践层面来看,社团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引领功能、载体功能和激励功能。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全新的内涵与价值,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需要全面认识大学生社团在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地位,优化相应制度环境,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专业社团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甚至是部分职业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盲区。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唯有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才能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真实情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厚植"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讲,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与企业共发力,齐推进,使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培育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落实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责任",通过"双导师"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开发和实施教学与实习、校企文化氛围营造等途径,培育工匠精神,助力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孵化制造业急需的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培养,主要可依凭三条路径:内发型实践进路、外发型实践进路及综合型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并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校企双重培育"工匠精神",注重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既需要国家政策导向,也需要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现实需求,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包括:转变价值观念,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依托课堂教学,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浓郁氛围.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中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是提高学生成长质量的重点工程,也是进一步发挥中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的关键性任务.本文从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展开分析,阐述了当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阐述了如何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视角下打造校企合作模式.意在通过文章论述进一步提升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质量,同时加大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一个明确且稳固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依托,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意识缺失、途径缺乏、课程体系不全、双能队伍不足等困境,提出了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校企双主体协同培育、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师准入与培训制度等改进路径,以提升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培养具有较高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匠道"培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匠心"培育以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维度。高职院校应树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导向,建立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践行以职业素质培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营造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论述将“三一重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培养德技兼修技能型人才的策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树立德技兼修技能型人才的培育理念,创设德技兼修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环境,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的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等的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实训、实习全过程,从而解决人才供给、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有效培养德技兼修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陆毅 《广西教育》2022,(9):47-49
本文阐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分析培育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通过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组建优质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等路径,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高职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然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传统观念桎梏、政策制度保障不力、办学模式滞后、校企融合不实等现实困境,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差。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牵头、学校发力、企业担当,形成合力,共同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培育。从政府层面,要完善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国家资格框架等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夯实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基础;从学校层面,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品德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在企业层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生产领域相融合,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包括加强校政合作与交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转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