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外文化根源的不同,中外山水田园诗会产生审美上的较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国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整体性的静态描写,而西方诗中的景物描写多为个体性的动态描写;在中国诗中,写景是为了体悟,最终超越个人情感,而在西方诗中,写景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中国诗中意象丰富,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意象群,在西方诗中意象单一,鲜明而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3.
<正> “诗贵意象”。一首示之以意象的诗,完全可以在“不露本情”的邈深境界之中给予读者以韵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基本元素,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示”。一个,或一群精美的意象可以照亮一首诗,其灿烂光辉可以铸就诗歌的动人魅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想拈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5.
<正>谈及文学,现代人首在小说,古人则说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文学的典型样式无疑是诗。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但以抒情性的短诗见长,少有叙事性的长诗。《诗经》也咏叹战争,但没有描写战争场面和过程的,因此,没有《伊利亚特》那样淋漓尽致地描写战争的叙事诗。厄尔·迈纳说:"对‘文学’的概念下定义究竟是以抒情诗为出发点,还是以戏剧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语)“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就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要紧。”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而成的让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意境型问答题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最常见的题型。该题型的提问的一般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七件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以其入诗,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最早以这‘开门七件事’入诗的,见于元代杂剧,在《百花亭》第一折中,有如下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明代有名的才子唐伯虎,曾写过一首题为《除夕口占》的诗,劈头便用了这七个字:  相似文献   

10.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1.
画+说=诗     
流沙河 《新读写》2014,(7):60-60
一首诗,就其结构而言,可以分成描写和叙述两部分。所谓描写,就是画;所谓叙述,就是说。画一画,说一说,一首诗就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几年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对刘长卿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是这样解释的:“对这首诗的‘夜归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除上述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行人在风雪之夜盼到一个可以投宿的地方,芙蓉山主人热情接待了这位客人,使客人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以外,也有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的。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其实,这两种解释都说不通。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FzraPound)是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1909-1917)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成就突出者。意象派诗歌实践的核心是呈现意象,写出硬朗清晰凝炼的诗,“绝对精确的呈现,不要冗词赞语”①。(但“‘意象派’并不仅仅意味着画面的呈现。‘意象主义’指的是呈现的方法,而不是指呈现的主题。它意思是说要清晰地呈现作者想表现的一切。”②)关于意象,庞德所作的定义是:‘”‘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一刹那时间中理智和情感的复合(complex)。”“正是这种‘复合’在一瞬间的表现,引起了那种突然得到解放的感受;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唐代边塞诗中描写关山的诗歌数量较多,在《全唐诗》中,以萧关为描写对象或诗中出现萧关意象的诗共有42首,主要反映唐代在文人游幕、民族关系、社会心理及地理环境状况等,对这些诗进行梳理不仅可以了解萧关在唐代交通、边防及士人心中的地位,还对了解唐代社会文人游幕、民族关系以及地方风物等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17.
《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全诗围绕着"愁"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通过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愁绪。这首诗使张继名垂青史,寒山寺也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可见这首诗具有的深远影响。但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有一首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这首诗因其过于“朦胧”而造成了师生在理解上的障碍。学生总是追问 :“为什么将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第二节中的六个‘我’分别指什么 ?‘辉煌的屋顶’‘优美的思想’又可能指什么 ?为什么说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这些问题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对此 ,笔者以为 ,尽管这首诗比较“朦胧” ,但一些基本意思还是可以讲出来的 ,也是应该讲出来的。一、把“秋天”比作“河流”意在说明秋天如同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深沉”原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古诗词中,数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一首诗中,如果数词选用得好,甚至可以起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作用。据唐诗纪事栽:“僧齐己早悔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各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这不仅是“一字师”的佳话,而且也成为诗坛上数词选用得好的美谈。人们常说,诗以一字论优劣,而此诗真乃是以“一”字论优劣,数枝,非早,无“一”也无从说早,“一”用在这里乃是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20.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