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秀英 《学语文》2012,(1):52-53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怀乡”,自古以来,乡愁、诗人、诗歌似乎有一种冥冥注定紧密相连的关系。从古代李白的“举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现代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些诗歌无不表达了_个主题,那就是故乡情结。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故乡情结作为人类情结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人对故乡潜意识里的强烈情感。故乡情结在漂泊在外的诗人笔下更显得那么深刻,那么浓烈。  相似文献   

2.
乡土情结     
<正>【主题导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乡土情结,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非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乡土情结",使每个人的心  相似文献   

3.
《乡土情结》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之“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一篇文章,属加“女”自读课文。这是现代作家、电影艺术家柯灵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题很明确,学生很容易把握。而且文章的脉络清晰,作者先介绍什么是乡土情结,接着谈乡土情结的南来,最后赋予乡土情结新时代的内涵。这一点学生结合我们学校发的《学海导航》则可把握。  相似文献   

4.
<正>费孝通说过,传统的中国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型的乡土社会。无论城镇化的进程如何迅猛,本质上说,中国的民族精神还是乡土的。中国人普遍具有土地情结,这使中国文学产生了大量和自然、故土、行走有关的作品。其实最动人的文学描写,也多是作家关于乡土的记忆。乡土那镌刻时代印记的器物用具、浓郁淳朴的乡土风俗、牵人心魄的乡土情结,都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回归乡土,找寻作文的根基,让学生发现乡土之美,地方之美,让乡土那清新的泥土气息触发学生创作的灵性。  相似文献   

5.
<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将乡土历史融入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服务社会、担当责任等,这些无不体现了对历史价值的学习和追求,让学生感受历史厚度与温度的同时,教师也要深挖乡土历史资源,并融入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正>乡土不仅仅代表的是故乡的土地,其内涵指的是故乡,因此乡土象征着一个地域的特征。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自古以来描写故乡的诗句不胜枚举,如“飞鸟返乡兮,狐死必首丘”就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还有这句“人之于乡土,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情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8.
乡恋的历史     
人一旦离开故乡,就会有一种眷念故土、怀乡思亲的乡土之梦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无论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桑梓之情褪色,相反,离得愈远愈久,愈令人魂牵梦萦,挥之不去,这就是中国人强烈的乡恋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怀乡思亲的佳作可谓多矣,仅以诗歌而言,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脍炙人口的清词妙句多得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构筑成怀乡诗题材的洋洋大观。然而这种乡恋情结始自何时?其历史渊源在哪里?一般认为,先秦时代的诸子…  相似文献   

9.
乡村和城市作为人类两种生存空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生存于这两种空间的主体,又有着各自的文化心态:乡村人的城市情结和城市人的乡土依恋。20世纪的中国,这种文化心态更主要的表现为乡土人的城市情结。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城市进军的过程,应该说是与城市文明遭遇冲突和尴尬,异化,边缘化的过程。传统的农耕文明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当下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在“民工”文学中表现尤为急切。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故乡、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农民深厚情感的真挚流露,我们称鲁迅这种情感的流露为"农民情结"。从其小说农民形象的画廊中可以看到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背负生活重担、满怀忧郁的闰土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情景,同时也不难发现鲁迅对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深层次的探求。  相似文献   

12.
乡土情结源于对"根"的追寻,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但这个"根"必须能滋养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脾气、情感,所以这个人也就与故乡密不可分了,故乡的一切都会融入这个人的血脉里,骨髓里,永远的烙印上故乡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乡土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才欲。  相似文献   

14.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乡恋的历史     
人一旦离开故乡,就会有一种眷念故土、怀乡思亲的乡土之梦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无论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桑梓之情褪色,相反,离得愈远愈久,愈令人魂牵梦萦,挥之不去,这就是中国人强烈的乡恋情结。在中国学史上,怀乡思亲的佳作可谓多矣,仅以诗歌而言,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似文献   

17.
故乡情结     
乡关何处?自古至今,无数人提出过这样一个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对故乡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每一位游子离乡多年便总会有这种感叹。故乡在这些游子心中打下了一个结——故乡情结。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小时候我能把它背出来,而现在却只记得最后两句了:  相似文献   

18.
石舒清和马金莲作为西海固地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以书写乡土生活见长.对他们而言,根植于灵魂最深处的是“乡土情结”,是对故乡记忆的描摹与刻画.他们对宗教精神的呵护和对苦难意识的探寻,都来源于此.可同样是写西海固,同样是写回回民族,两人却写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本文将石舒清和马金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法和比较分析法指出两人在行文上存在的差异性,运用所学的批评知识和一些叙事学理论,阐释说明他们文风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经验和性别身份所致.  相似文献   

19.
<正>【主题导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也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每个人对乡土的记忆总是美好的,每个人对乡土的思念总是真挚的,而每个人对乡土的记忆与思念都有一个载体,乡土的味道便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我在第三期的短评里说过:“我希望散文像生活而不太像艺术,而又不是照搬生活。”这篇《护工纪事》似乎正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