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与“十七年”“泛政治化”的文艺批判运动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毛泽东政治思想中某些过份理想化成份所造成的与社会现状之间的紧张情势,以及这种紧张情势所导致的“十七年”“泛政治化”的文艺批判运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1949-1966)的文艺政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基本价值指向,“十七年”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十七年”文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其倾向是在强化文艺的政治功能和阶级斗争功能.这种倾向的非科学性和不稳定性,是跟当时知识分子政策的非科学性和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政治形而上逻辑和左的倾向,也受到了党内有识之士和文艺界的抵制.因此,“十七年”的文艺成就还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在极“左”政治的强力控制下,“文革”文艺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文艺自身没有运动,政治运动支配着文艺运动。作为文艺活动的一部分,“文革”文艺批评也不能不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沦落为“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为极“左”政治服务。批评家主体意识普遍丧失,批评理论资源奇缺,致使文艺批评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有“文学性”,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本体特性。  相似文献   

4.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5.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活动中,文艺斗争一方面包括显在的文艺批判运动,另一方面还包括潜在的作家(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文学与政治的张力所形成的场域中的文艺斗争,可以协助实现意识形态中试图建立新中国“文化新秩序”的文化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极左政治催生了一批职业文化杀手,姚文元无疑是其中最狠毒的一个。姚文元的评论文章集“十七年”极左文艺思想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最为恶劣的文风。这种文学批评在“十七年”之所以能畅通无阻,内因是姚文元善用政治投机的手段向上爬,外因是当时不断发动的政治运动、极左的文艺政策,均需要寻找姚文元式的“棍子”为其错误做法鸣锣开道。姚文元文艺批评的主要特征是“左”,而非右。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六年初,江青勾结林彪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他们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硬把一些早就受到批判的修正主义文艺观点说成是十七年文艺战线的“代表性论点”。以后,“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不断重复这种谰言。他们罗列的所谓十七年文艺战线的“代表性论点”,第一个就是“写真实”论。诚然,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确实有人鼓吹过修正主义的“写真实”论。但是,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许多文艺工作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谬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有力的批判,文艺战线的绝大多数同志是及时识破了这种谬论的反动性并与之进行坚  相似文献   

8.
对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毛主席早有定评:“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论断,一是肯定三十年代文艺运动有了大的发展,二是肯定它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战争,大方向是正确的。鲁迅也说过:“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惟一的文艺运动。因为这乃是荒野中的萌芽,除此以外,中国已经毫无其他文艺。”(《二心集·  相似文献   

9.
1958年的文坛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其中之一是文艺界的“再批判”事件。所谓“再批判”,是把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王实味、丁玲、萧军等人的文章拿出来再次批判。“再批判”与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同属于政治权威开辟新道路、清除旧基地的战略选择,目的是使人回想起1942年的文艺整风和1948年的《文化报》事件,维护和重建延安文艺整风以来建立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创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
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还是背离工农兵方向,成为一小撮野心家、阴谋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同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根本分野,也是我们在文艺问题上同“四人帮”斗争的焦点。前些年“四人帮”横行一时,江青居心叵测地叫嚷“搞文艺”就是“搞政治”,张春桥也鼓舌如簧地说什么“干文艺就是干政治”。他们伙同其死党、亲信喧喧嚷嚷,竭力篡改无  相似文献   

11.
1951年12月~1952年10月,在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江苏地区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这既是一场经济斗争,也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政治斗争。运动一方面对党政机关的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制止,另一方面又严重扩大化,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影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重新认识或评价“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是当前文艺战线上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务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应当坚持的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当然这个口号也就无可非议了。有人则说,这个不科学的、有害的口号,任何时候都不利于文艺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提倡。一定的文艺都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都是一定的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革命任务的不同,无产阶级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新情况和  相似文献   

13.
风雨沧桑,岁月悠悠。中国当代文学在顺利与挫折的交替中,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回顾这段文学发展史,除过“文革”十年的特殊“断裂期”,在前十七年与后二十年这两段基本上健康、顺利发展的时期,我们也有过从文艺指导方针到创作实践方面的大大小小的失误。对创作自由与社会效果的片面理解、认识,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小说中的爱情常常被置于政治叙事的语境中,叙事方式也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性。描写爱情的小说通常采用“爱情+革命”、“第三者”、“婚变”或“婚外恋”、“女追男”等模式来结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重构实际上经历了从"人民的文艺"到"无产阶级的文艺"的规划和设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文学史的同步叙述和建构、最终作为"文革"的"他者"而被规定和确立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回溯,"十七年文艺"内在的规定性亦随政治语境的变迁而不断生产出复杂的面向,应该被视作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长期来植根于我们头脑中的一条文艺基本原理。这个问题现在又重新提了出来,并且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论题,其主要原因是:文革前十七年文艺出现过“左”的偏差,文革后十年文艺又遭到“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摧残,这种偏差和摧残正是在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下进行的。为了繁荣和发展新时期的文艺事业,必须认真从这方面吸取经验教训。由此观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关系到文艺成败兴衰”的大问题。问题既然如此重大,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加以思考:到底是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本身不科学,还是理解、运用这个口号有问题?“四人帮”的政治和我们讲的政治在性质上是否相同?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近期报刊发表的有关这个口号的争论文章,同时重温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艺批评进程曲折,面貌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整体环境较为宽松,文艺批评寻求着科学理性精神,但受“一体”文艺思想 制约,批评开始向政治斗争异化,50年代中后期,既有科学理性精神的高扬,又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横遭践踏,科学理性政治异化双重变奏的态势更为明显。6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文艺批评在阶级斗争语境中力图自救,最终又别无选择地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艺作为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最典型的实践形态,秉承五四文化运动逻辑,显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同时,延安文艺在接纳西式“歌剧”的形态重构中,不断进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文艺生产。延安歌剧是延安文艺运动高潮的文化艺术形态,由西方引入到不断本土化的嬗变过程,也正是延安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缩影。延安文艺不仅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指导,还受到多重话语碰撞融合的影响,具有多质的特点。延安歌剧以现代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接壤,不断进行嬗变发展,体现了延安文艺在多重因素下促成的“历史多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革命文学论争是这个“大的发展”的重要开端,它揭开了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1930年《啼笑因缘》连载、出版后,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通俗小说代表作。1956年它的重版是“十七年”文艺范式的一次复杂运作,从中可以看出,在政治语境下,张恨水小说与评论范式、作家身份认同以及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旧式通俗小说式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