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回大地,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她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演员。我采访这位著名演员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自己能为广大群众所知,与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李喜元的发现、扶植分不开。因此,我记住了李喜元的名字。最近,听到李喜元录制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反映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等四部书,不但又受到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薄一波同志的称赞,并书写了“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  相似文献   

2.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1):64-65
大多数人知道田连元,是因为看了他在电视里演播的评书《杨家将》。他是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说书人。他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评书。相比之下,听众似乎很少在广播里听到他的评书。其实,田先生很早就和广播结缘了。“可能是我从艺的时间比较长吧,所以以往岁月留下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最早的录  相似文献   

3.
春回大地,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她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演员。我采访这位著名演员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自己能为广大群众所知,与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李喜元的发现、扶植分不开。因此,我记住了李喜元的名字。最近,听到李喜元录制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反映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等四部书,不但又受到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薄一波同志的称赞,并书写了“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题词。这更使我想认识认识这位新闻工作的同行。  相似文献   

4.
王玮 《湖北档案》2023,(10):23-25
<正>淘书记趣我很小就喜欢淘书——倒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好奇心重。记得上小学时,在长堰供销社书店的卧柜橱窗里,我看到两本连环画,《飞虎反商归周》和《鄱阳湖之战》,被其封面深深吸引,眼睛里就像后来听过的评书《封神演义》里的杨任一样,恨不得长出手来赶快把书拿到,否则它们可能会被别人买走。  相似文献   

5.
他凭一扇、一木、一口。演绎家国兴衰、历史变局,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永久记忆和正在享用的精神文化大餐,超过2亿人听过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他就是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  相似文献   

6.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各族人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结下累累硕果。评书就是前人知慧的结晶,曲艺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唐代就有评书节目了,诗人元稹、白居易曾在一起听艺人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这《一枝花话》就是评书。当时说书这一形式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庭里都是盛行的。到了宋代评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说书人的“话本”就相当于如今评书演员的书稿,有的经文人加工整理成了小说等作品。解放以后,评书演员整理传统评书,又根据小说结合自已经验用评书的“趟子”改编成新评书在书场说,在电台播讲,很受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刘志学 《今传媒》2004,(5):50-51
从豫西南某县采访回来,已经是深夜3点钟了。下了卧铺大巴,走出车站,我看见平时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在沉沉的夜里,显得空旷而又静寂,不时有一两辆的士飞快驶过,卷起的尘土在霓虹灯的光彩中四下飞扬,并渐渐消散……——经历过七八年的媒体编采生涯,这样的深夜,这样的场景,不知道有多少次行色匆匆地抛在背后。出了车站,我匆匆地打量了几眼这个中原省会的夜色,便拦了一辆的士,迫不及待地往心中那盏为我亮着的灯光奔去。这次去采访的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他们哺育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并双双考上了博士。今年春节,一同回到父母身边出嫁。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得艰难而又愉快。这对老人讲不出什么“育儿法宝“之类的道理,他们只是和中国乡村中许许多多最普通的夫妇一样,含辛茹苦地恪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他们琐碎而又自豪、像拉家常一样的农民式的叙述,质朴而又率直。我和他们唠了一下午之后,却渐渐地打消了继续采访的念头。最普通的故事其实是最真实的,而真正的真实,往往离“新闻”有着一段很大的距离。此前,我匆匆赶来时,一路上思索的为了追逐新闻的特性而非要从他们身上找出一些亮点来的想法,是很不尊重他们的……作为一次采访,我有些失望。但作为一次社会交往的过程,我自信走...  相似文献   

8.
学生读课外书,再深入一步,就是评书。由读到评,从感觉到理性思学,是一次质的飞跃。它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但评书不那么简单,指导评书,也不容易。多年来搞中学图书馆工作,  相似文献   

9.
汪姝琴 《新闻前哨》2012,(10):15-15
总编亲自审核各版稿件,编辑深夜还在办公室值班,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研修,收获不仅是业务交流,更收获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在湖北日报社研修的日子里,听课,采访,写稿,参与策划,旁听编前会,到部门走访,神秘的面纱掀开了,展示在我面前的是真实鲜活的办报人,“开门办报”这四个字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很感激湖北日报社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直在县级宣传部工作的我,工作范围小,接触面窄,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层各面。这次研修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万千气象的社会之窗,给我的成长描下了重重一笔。自我定位、转变角色,和记者一起奔赴采访现场,把授课老师传授给我们的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在行动中去消化吸收,学以致用,特别受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在报社与记者合作、独自采写稿件21条,其中版面头条5条,参与社会部、摄影部分别组织的《喜迎党代会我看新荆楚》版面策划3次。  相似文献   

10.
孙刚 《记者摇篮》2006,(5):15-17
《开心无极限》是2000年3月6日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FM92.1)开播的一档曲艺节目。这是一档极具权威性和娱乐性大曲艺互动节目。所说的权威性就是指节目主持人本人的曲艺专业性和节目本身的曲艺专业性。主持人孙刚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学生,主持人郑好是相声表演艺术家王志涛的学生。本身就是曲艺演员,而且目前也都从事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在其曲艺的专业领域里也造就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比如:孙刚的评书在互联网有近千个网站可以下载收听,连续两次出版发行个人的评书专辑,并且与多家评书公司和广播电台合作。郑好多次参加各省、市…  相似文献   

11.
正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就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可以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我与父母谈话,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  相似文献   

12.
田明路 《记者摇篮》2004,(6):21-21,23
辽宁电视台开电视评书先河。为评书这一以语言见长的民族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评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直到今天。电视评书开播已近20年,却一直没有像广播评书那样在全国“火”起来。电视评书“火”不起来.“火候”欠在哪里?许多从事电视评书的编播人员一直为此而困扰。  相似文献   

13.
楼下的邻居新近养了条狗,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因为我没见过,只是听过——每次有人从他家门口路过,那狗都要在门里声嘶力竭地狂吠,有时还能听到挠门的声音,看那架式一定是想冲出来把这些过客痛咬一顿.邻居们经历过共同遭遇后得出结论:这狗没教养,不是条好狗. 我也认同这一结论.但认同之后突然想起: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真正的狗叫了?  相似文献   

14.
田俊 《出版广角》2012,(2):89-90
也许,我不能预测,作为历史名词的"一角丛书",是会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可能幻化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品牌,但我认可我听过的一句名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传说中的"天书"。中国读者只闻听过名字,从未见过真容,它晦涩、怪异、高傲地拒绝读者,它的语言特性甚至被认为无法译成中文,但如今这本天书终于有了中译本"有的时候真的是很绝望,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翻完,也不知道翻完有没有人看……"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15层的办公室里,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16.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争论岳飞是否精忠报国,政界高层也卷入激辩;一派认为应借其宣扬爱国主义,另一派批评岳飞愚忠弊多于利,甚至妨碍当下民主社会的建设,不值得提倡。 在经济不景气的一片愁云中,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天地》2007,(5):50-50
偌大的城市,真正能够在一起笑一起醉的人有几个?或许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孤单的叹息。舞台上光鲜绚丽的我,也有这样的嗟叹吧。我亦是幸运的,身边除了有可以交心深夜聊天煲电话粥的朋友,还有一群时刻关心我爱我的热心观众粉丝群,我现在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和网友交流,可是我也深夜悄悄去看。开心了去看看,不开心了也上去看,有时会对自己有所怀疑,看看观众给予我的鼓励,我会觉得有力量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不太善于言说事物的哲理,因而对那些能把哲理寓于文采,在文章里把一些生活中人人有所感却不一定有所悟的道理娓娓道来的作家们,常怀着一种敬羡。欧定敬新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共进盖碗茶》就让我找到了不少类似的阅读体验,“茶”香诱人,一饮而不能止。 初识欧定敬的文章,是那些评书论书的文字,并不知道他写作的范围原来这么宽泛,不仅擅长说理,还能很生动地叙事——“昔日重来”那一辑里收入的文章我都是第一次读到。“昔日重来”本不可能,但艺术家似乎都有这样的“白日梦”,文人之幸大概就在于能将这些…  相似文献   

20.
《反光镜》编者:今年寒假一开始,我家里的各种音响设备就热闹了起来,频频传出类似“难以抗拒你的容颜”、“如果这是我爱你最好的距离”,“睡梦中的人不了解我的爱,我不原谅你的美”、“我走过城市,心中没了方向;我走过山岗,心中一片荒凉”等歌词,难道我的那个上初中的孩子,就听这样的歌?那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也都听这些歌吗?他们是怎样接触上这些歌的、有没有听过我们曾经听过的好歌?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在亲朋好友的子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