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个字含有两个字的音和义,叫"合音兼义"。最常见的是"诸"字。"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兼义;又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兼义。一、相当于"之乎"的合音兼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3.
谈兼词     
在古汉语的虚词中,有一些字兼有两种不同词性的职能和意义,我们称这种字叫“兼词”。兼词根据语音原理的判断,可分合音兼词和非合音兼词两种。现在举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兼词来说明它。一、合音兼词诸=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一般用于句中。例如:  相似文献   

4.
“诸”是文言词,可作代词、代词兼介词、代词兼语气词。“诸”可以理解为“之于”的合音,用在动词之后。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常介绍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等。例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把它放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相似文献   

5.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自家”和“人家”这一组相对的人称代词,并指出“咱”即是“自家”的合音字,论述透辟精到,令人折服。其实,在这一组互对的人称代词中,不独“自家”有合音字,“人家”一词亦有合音字。只是由于各地不大统一,使用范围不如“咱”字那么普遍,故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 “人家”二字合音,在山西方言中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在晋东南地区读作ra;(二)  相似文献   

7.
"焉"在上古有相当于"之"和"于+x"(x为代词)两种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焉"字作补语、状语时需要一个特别的介词的引入,这个介词可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作补语。因此,代"焉"的"于+x"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8.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0.
“诸”字除作代词用(如“诸位”)外,通常作“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来用,还有个别地方作为语气助词(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两个语气助词连用,意为“大概”;又如《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和“诸”都无实义,两个句子意为“日月照临下土”)。  相似文献   

11.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2.
对“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舍”字的解释历来有较大分歧,而且这些分歧意见已经写进了教科书的不同版本之中,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对前人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该句是一个有歧义结构的句子,存在着不同层次分析的可能性。通过考察古代文献的言语实际以及本文的语境意义,并结合该句的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认为“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一句是直接受前面疑问代词“何”的修饰,“舍”在本句中的词汇意义就是其基本义“放弃”。  相似文献   

13.
对《荀子·劝学》“非能水也”一句的解释,不少注本皆以“水”为“名词用如动词”。本文分析研究了《荀子》中“能”与“水”字的全部用例,指出“能”为动词,乃“禁得起”、“胜过”、“善于”之义;“水”为名词,不必讲成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4.
“不如”作为动词,所表达的比较意义并不简单地与“比不上”对应,同时还具有“不类同”“当不得”“不好于或强于”等多个比较语义层面;而这些不同于“比不上”的比较意义又显著地与“不如”能表达主观比较认识的特性集合在一起;并且,与“比”字句相对,表达异比关系、逆比关系、不及比关系则是“不如”比较句的语义构成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6.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18.
as是英语中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而且其用法很复杂.本文主要对as的一些疑难用法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as作关系代词表示主句所表达的整个概念;as作连词引导让步状语从句;as表达类比;及as构成as much as,not as much as四方面的疑难用法.  相似文献   

19.
“it强调句”是英语表达中一种常见的句型,但它在使用当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往往被人忽视,导致使用错误。本文旨在对“it强调句”中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的使用问题,主谓一致问题,引导词的省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关于“it强调句”句子结构分析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