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十比一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认真调查之后(不是之前)进行的采访几乎总是更有成果。《总统之死》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回忆说,“我第一次采访肯尼迪总统时,事先规定我可以和他谈十分钟。而实际上采访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这次采访激动人心,并引出了日后的多次会见。”总统为何如此慷慨大度?调查使然。曼彻斯特解释说,“我认为事前准备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在采访中掌握的本领是否过硬,关键在于是不是善于提问,会提问才能得到宝贵的细节和材料。因为,采访需要有语言环境,有来言才有去语,你不会提问,被采访对象怎么能主动回答问题呢?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提问的行家,像采访毛主席的斯诺,1936年去陕北采访前准备了80多个问题。毛泽东是根据他提出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同他谈了十几个晚上。1960年6月,斯诺再次到中国来,又准备了40多个问题,同周恩来总理谈了12个小时。有的通讯员主观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人物和事情都很熟悉,还要作提问的准备吗?回答是必须的。你的提问如果笼统,被采访对象就可能…  相似文献   

3.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4.
任玲 《视听纵横》2006,(6):114-115
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因此,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的重要性。提问犹如采访的敲门砖,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有效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工作者.提问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功力。业内有这么一个反面典型例子,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有位记者提问。“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6.
每年全国两会开幕时.人民大会堂前的广场就像一个“秀场”,一个明星代表和委员亮相的“秀场”、一个记者各显神通的“秀场“。每一个明星代表和委员的周围都会围着几十甚至上百家媒体的记者。在这种群访的时刻,如何能让采访对象选择回答你的问题并且详细回答你的问题.就要看你提问的实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7.
1988年4月5日上午。新华社驻马尼拉分社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是菲律宾新闻部长兼总统新闻发言人特奥多罗·贝尼尼奥。他通知我:“总统收到了你要求单独采访她的信。她决定后天,即她访问中国前,用40分钟的时间,接见和回答你的问题。请你把要提的问题马上写给我。”放下电话,我不禁喜出望外。很早我就想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9.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到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使被采访的农民既愿谈又善谈呢?这首先就有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提问是记者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记者的基本功,一次高水平的采访提问,不但能够切中主题,让节目生动出彩,而且能引人人胜,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精彩的提问之中,还能凸显记者的个性和魅力。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是精彩的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问要“实”才能打开“话匣子”所谓“实”,就是要“具体”,要围绕中心内容,从小处着眼,从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开始,这些问题应该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容易回答、并且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人物     
朱镕基:拖下去,那不动武行吗?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朱镕基举行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三次记者招待会。在台湾地方选举前两天,没有什么比两岸关系更让人关注的了,朱镕基以罕有的高声说:“不管谁上台,绝对不能搞‘台独’,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都不能允许!这就是我们的底线。”随后他又缓声说:“谁赞成一个中国我们就支持谁。什么都可以谈,可以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嘛。”另外,西部开发、反腐败、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也都成为今年记者招待会的提问焦点。这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国务院总理,在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以他的睿智回答了各国记者的16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书市最近“炒”热了一本书:肯尼迪家族最后的弟兄。 不管出版商使出什么宣传招数,书评家都没给该书好话。最令书评家不齿的,是该书明显有侵犯著作权之嫌,并且不论文字或对话,多为作者凭空捏造。 根据纽约杂志刊载的一则消息,麦克金尼斯的文章,至少有上百处与1967年威廉·曼彻斯特出版的“总统之死”雷同,这样一来便引发各方争议。 抄袭丑闻爆发后,麦克金尼斯只承认他有许多地方“引述”总统之死,矢口否认剽窃。他甚至大言不惭地  相似文献   

13.
由央视策划的“你幸福吗”被网友称为2012年最雷人的提问。扬子晚报的评论员说,“你幸福吗?”是一个简单而仓促的提问,央视台主持柴静则认为,“你幸福吗?”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是一个简单而粗暴的提问。你幸福吗?仅是四个字的一个提问,为何触痛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又招至那么多人的反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一线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至少有几点值得反思:反思之一:主题先行导致的角度变异央视的大型现场采访报道“你幸福吗”原本的出处是《“喜迎十八大”走基层·百姓心声》中的一个策划。明眼人很熟知,这是策划者试图通过一个大型立体访谈报道,让当下的中国人说出策划者试图展现的各种精彩和满意的回答,来表达十年巨变后中国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话语     
1.对于一名采访者来说,他所了解的东西多多益善。没有轻率的提问,只有轻率的回答。你必须理解你正在采访的。——美国《60分钟》节目主持  相似文献   

15.
时常在电视中看到这样的画面: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面前伸进一个话筒,然后传来记者“你现在感觉如何?你有什么想法”等提问,在这种老掉牙的问题后则往往是更一般化的回答:我很高兴,感谢老师和父母,云云……每当听到采访者吞吞吐吐地提出这类陈腐而笨拙的问题时,总令人感到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既为提问者也为被访者发窘:难道就提不出更聪明点的问题了吗? 前不久,谢军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荣获冠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二天早晨半小时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了此消息并播发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录音。本来,在消息传来的同时便能听到谢军的现场问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纽约人》杂志的优秀记者A·利伯林访问赛马骑手爱迪·阿卡力时,他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一般把左马蹬控制在比右马蹬长几个孔的位置上?”于是,利伯林便与赛马骑手畅谈了1个小时,更成功地写出了他的赛马手专访。利伯林的成功是提问的成功。提问,其实质是运用谈  相似文献   

17.
记者向被采访者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是新闻采访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我国名记者邵飘萍总结他的采访经验时说:“欲达多得事实之目的,必能先发有效之质问。”(《实际应用新闻学》)这说明提问是采访中获得事实和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同时也说明提问的有效  相似文献   

18.
精心设计每一个开场白进行单独访问的“开场白”是比较困难的。法拉奇事先当然要仔细研究采访对象的性格等特点来设计因人而异的开场白。例如,她去访问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以前,早就知道,她将面对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独裁者。她的第一句话却是:“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当时担任翻译的就是后来流亡到法国的巴尼萨德尔总统,他懂法语,但他迟疑许久才敢译出来。霍梅尼从来没有听过这种对他个人挑衅的话,当然他非常生气。但是,坐在他面前的是一  相似文献   

19.
宋一新 《新闻窗》2013,(6):39-39
一、事先设计好问题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套系统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前期做好问题设计工作。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有些记者来说,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在采访现场不知道如何提问,他们在遇到突发新闻事件现场通常问一些大而空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20.
刘以农  尹抒 《新闻窗》2009,(5):41-42
新闻业内流行一句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充分说明采访对于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而采访主要又是依靠提问来完成的。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提问如同一名高明的心理按摩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学识口才、聪敏机智甚至是主见和理解等等,都融会贯通到提问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