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李华萍 《教书育人》2012,(25):29-30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2.
相当多的高中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信息、评价信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生疑"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须教有疑     
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着探讨了设疑教学、科学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等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通过解题反思,培养思维严谨性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使学生养成提问质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思考中生疑提问,在提问中深化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对于高二数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引而生疑,涉及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还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释疑。一、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在阅读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  相似文献   

9.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产生好奇感,提出新问题,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疑,还要让学生会问、会质疑,这样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1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愿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相当多的高中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信息、评价信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生疑”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问的内容可以是教师所讲的内容中不理解或没学会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所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其次要有民主的教学意识,课堂教学环节要开放化,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各种信息,这样学生身心就能得到彻底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如在讲授“美国内战”,分析内战…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伟珍 《广东教育》2007,(12):86-8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一个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主生疑;掌握了探究质疑,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启思解疑,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趣激疑。以思激学。为此.我校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四步疑趣”教学法.即:自主生疑、  相似文献   

17.
正疑趣课堂是一个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生思、由思得趣,疑趣立体交融、相得益彰,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数学。"疑"指向智慧——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这"疑",是生疑,强调的是让学生引发认知冲突,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欲望:"两根小棒要多长才能与第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这"疑",是质疑,强调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主动质疑、相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19.
设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及解疑,启发学生思维。课堂中有效的设疑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动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而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生疑、质疑意识却普遍比较淡薄,那么,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善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