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迎来了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实施新课程标准带给学校教师的一个挑战,冲击着教师已有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的。"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位置,在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下面笔者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2.
郭红华 《教师》2015,(1):84-85,96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当前,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序、无趣和低效问题。实验证明,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二是科学的学习载体,科学的学习模式。在教学改革上,我们提出了"3+1"愉快学习模式,构建生命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教育充满阳光,使学校成为绽放生命、励志求知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位的,但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大要素有了重新认识。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研组研究的课题,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试验,从教材、教师、学生、课堂四个方面建立新型课堂。一、要逐步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禁锢。教材只是知识载体的一个平台,教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利用这一平台,逐步从"教教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流行一种改革时尚,通俗地称为"学案教学"或"学案导学"。也许是因为受国内几所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影响,在短短几年内,大家纷纷都西颦东效,于是乎"学案"教学或"学案"导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追求目标,也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种成功标志。笔者在指导近三百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看见过各式各样的、程度不同、质量不一的学  相似文献   

5.
2012年,彬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推行"35X"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创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来落实课堂教学的五个参数,实现对学生三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借鉴外地的教改经验,确立了切合我校实际的"3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制订了详细的《关于推行"35·35"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方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越来越多地采用"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中热闹、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究竟怎样,这还有待于商榷。很多教学过程太流于形式,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不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做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有效的"教"表现在教促进学、教长学,体现在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和提升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8.
李勇军 《辅导员》2014,(15):80-80
<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位的,但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大要素有了重新认识。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研组研究的课题,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试验,从教材、教师、学生、课堂四个方面建立新型课堂。一、要逐步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禁锢。教材只是知识载体的一个平台,教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利用这一平台,逐步从"教教  相似文献   

9.
正站在课堂原点深度透视新的课程改革,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价值的偏移。由于过于强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偏重了"怎样教"和"怎样学"这一教学问题,而忽视了"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导致一些课堂改革陷入表演盛行的怪圈,不能不引发教育人的深刻反思。鉴于此,2011年始,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下称"泰安实验学校")启动实施了以培养"有思想的人"为目的的"思维碰撞"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不懈努力,该课堂教学改革初具雏形,产生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认为我们工作的主阵地是在课堂,我们工作的核心应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不断向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迈进.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所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本人从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精选梯度习题,加强变式训练;请教"名师"指点,实现精彩课堂;写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苏文 《辅导员》2011,(18):22-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疑难杂症陆续出现,瓶颈问题几乎是每个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道坎。如何突破瓶颈,深化改革,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河北省承德七中"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课堂教学革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构建"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新型教学观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课堂是课程改革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以人为本。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一个学习者。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节奏紧凑,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长足发展。高效课堂教学让学校的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  相似文献   

13.
初中英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既真实又动态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适应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混合式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基础。在网络教学的辅助下,课堂教学得以推行探究式教学法。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则为推进探究式教学提供动力。网络课程、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学习三者共同推进了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以学为主"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常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感叹:"改革,改革,越改越不知道这课究竟该怎么上了!"的确,课程改革从旧走向新,从破走向立,需要一个过程,程改带来不适应的阵痛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课堂教学这个重中之重,迫切需要从理论和  相似文献   

16.
丁清 《辅导员》2012,(3):37-38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作为一名教师,我逐渐在新的课程教学观、新的教育理念方面不断进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是对课堂建设走向的理性思考,是课堂教学力求实现的理想目标。在一次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我准备了四年级的《认识正负数》一课,并对"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念下的备课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课程改革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融入新一轮课改中.一、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世界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日本为适应课程改革趋势进行了课堂变革的实践。我国也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人不禁深思: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应该走向何方?基于佐藤学的学习观,反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走向,教师的教应由"一言堂""切断"和"向前"走向"倾听""串联"和"反刍",学生的学应由"被动吸收""独立学习"和"个别发言"走向"主动接受""协同学习"和"共享表达",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课堂改革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成功育人、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发展的空间。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向积极方面发生着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今天,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积习已重,流弊甚深,以人为本的教学新观念和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正猛烈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势必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及角色发生转变.笔者从学生心理需求、学习需求着手,结合自己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放"课堂教学,采取面向学生的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