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捻军运动持续时间很长,有近一个世纪之久,它始于何时,众说纷纭,笔者曾经撰文作过考释。它终于何时,说法也不一,有些学者称是1868年,也有学者说是1900年。这些见解是否得当,需作推敲,现述浅见,以就正于大家。 先谈1868年之说。持此说的学者都以1868年8月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边的覆灭,作为捻军运动终结的标志。诚然,西捻军的失败,确实宣告了波澜壮阔的捻军起义的结束,从捻军运动的历史来看,无疑应视这个重大事件为捻军运动起义时期的下  相似文献   

2.
针对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捻党运动分期的几种观点,发表不同之见。依据捻党运动的革命性质与发生过程,文章认为,应以1855年秋,各路捻党人马在雉河集会盟,捻党转化为捻军为标志,将"捻党运动"分为"捻党"和"捻军"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为捻党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后一个时期为捻党对清作战的时期。此种划分简单明了,便于人们对其记忆和了解,符合捻党运动发展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术界将19世纪中期安徽北部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军运动”之说,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此称谓只是反映了1855年秋雉河集会盟以后这一农民反清斗争的特点,没有反映出在此之前这一农民秘密反清斗争的特点。作为一场伟大的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运动,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完整过程,不能以农民运动后期的特点,去取代前期农民运动的特点。应将皖北地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农民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党运动”。“捻党运动”包括“捻党时期”和“捻军时期”。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异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是19世纪50年代发生的反清农民运动。两场农民运动各有自己的特点。文章就起义目的、起义组织形式、斗争目标、领导人素质、对待联合态度、根据地的做法等不同特点作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配合作用,张乐行所以能在淮南坚持5年之久,与淮北捻军的屏障之功是分不开的。1861年底,张乐行率部回归皖北后,淮北捻军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6.
“浍河桥摸营”是捻军军事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捻军施计用谋,败中取胜,因势制敌的著名战例.捻军军师龚德树在这次战斗中显示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残忍嗜杀的清河北镇总兵崇安则因惨败而被清廷"赐死".研究捻军的战斗艺术,"浍河桥摸营"理应受到重视.这里,仅就"浍河桥摸营"的时间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并向江地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学历史系江地教授的《捻军史论丛》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地同志多年从事捻军史的研究工作,自五十年代起陆续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专题论文,1956年和1959年三联书店相继出版过他的《捻军史初探》和《初期捻军史论丛》两个论文集。这些论文包括了自1808年到1868年捻党的产生,捻军起义和最后失败的全过程,涉及了整个捻军史中许多重要问题。本书中的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各自成章,各自有中心,时间上又互相衔接,形成一部以论文形式写成的捻军史。本书共收论文十四篇,约三十万字,  相似文献   

8.
龚德树,捻军军师,白旗总旗主,捻军前期领导人之一,是捻军行动、方针的重要策划者。相对于其他捻军领导人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地域意识,龚德树是捻军中最具大局观之人,他清醒地意识到捻军力量的不足,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直至1861年战死。龚德树战死较早,但在前期捻军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盟主张乐行。目前对其研究较少。通过对龚德树生平的论述,希望对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地先生新著《捻军人物传》最近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江地教授长期从事捻军史研究,这部书是作者继《捻军史初探》、《捻军史论丛续编》、《初期捻军史论丛》、《捻军史研究调查和研究》之后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关于捻军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近20万字,分五个部分:前期捻军领袖传、后期捻军领袖传、地方农民军领袖传、叛徒传和攻捻清军将领传。每一部分又包括传记和附表两个类型,传记记主要人  相似文献   

10.
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淮北平原上的一支强大农民起义军。它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表现了自己伟大的力量和智慧。捻军的兴起与活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地研究各次农民战争的特点,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我国农民战争的规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试就捻军的起源问题提出初步的体会,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八五三年的皖北捻军起义,和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一样,是在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中经过了一段时期的酝酿才发展起来的。捻军的前身就是捻党。捻党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至嘉庆年间,他们以数十人结成“小捻子”,一二百人结成“大捻子”,在徐、淮一带活动。至道光年间,捻党的组织与活动范  相似文献   

11.
论捻军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5年秋,捻党在亳州的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制定明确的反清纲领和军事编制,同时颁布军事纪律。捻党有了统一的指挥,由秘密分散的群众组织转变成为公开的反清武装,原先所进行的经济斗争由此而转变成为政治斗争。雉河集会盟应成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太平天国为目的的农民战争。它虽然以客家人为主体,但这次起义绝不仅仅以移民为目的。“客家武装移民”论片面强调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客家社会的渊源,忽略太平天国起义反清政治革命的宏伟志向,也忽略了拜上帝信仰在起义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育的衰落史隐含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这段历史陈迹之中。晚清的教育新政和学制改革虽然在主观上想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逐渐消解了儒家德育的制度基础;此后,民国初期的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废除了“读经”和“修身”这两门课程,进而解构了儒家德育的课程基础;“五四”时期的德育革命则全面批判了儒家价值观,导致了儒家德育的价值基础的崩塌。通过对这段德育变迁史的考察与分析,可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儒家价值观以及儒家德育的现代困境,从而促进我们对于近代德育变迁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起义是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造成,具有正义性。2、《资政新篇》是建设资本主义的纲领,它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页。3、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勃兴。4、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促使人们思想观念观念发生变化。5、太平天国促进了“科教兴邦”观念的萌发,影响深远。6、太平军在上海等地抗击英法侵略军的战斗,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18.
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有“崇祯说”、“顺治十八年说”、“康熙六十年说”、“乾隆说”等。这里,在“清代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服装颜色、职官名称演变等方面的考察,论证《醒世姻缘传》成书的上限应该是雍正四年(1726年)。  相似文献   

20.
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广泛收集的清朝官方文书、地方志及其他资料,在系统探索捻军历史的基础上,认为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益处,对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与当时北方群众反清斗争作出过贡献,且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还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