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顺利渡过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目前山东省已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条件。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城乡分隔的结构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障碍。职业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融入城市,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因此,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有利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建设也进入高潮,城乡社会经济处于关键转型期。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农村工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陕西省汉中市具有多重二元经济结构,包括汉中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汉中地区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汉中地区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要通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配置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整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振兴农村经济,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化,有利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全文围绕理顺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这条主线,重新审视二元经济视角下的城乡关系,探讨合理有效实现劳动力配置机制、推进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荣 《天中学刊》2003,18(3):33-3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析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从生产力、文化、技术、就业等诸多方面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先进生产力要素向农村转移,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党在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却严重阻碍了其发展的进程,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剖析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融入城市,进而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因此,当前一个时期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有利于农村人口流动和融入城市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反差强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利用远程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小康进程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贵州实际,对远程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惠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惠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测度结果对惠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基本判断,并分析惠州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构想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忽视了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事实上,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混和而成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特征。本文认为,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强化效应和反弹效应,共同规定和制约着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协调与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长株潭“3+5”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亟待突破。通过构建一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城市群的城乡发展融合度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其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特征及空间格局,找出区域发展症结,并探讨了推动该区域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实现城市资源下乡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因此,文章通过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战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生活环境等因素分析城市资源下乡的障碍,提出转变城乡发展战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改革农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技推广体制,打造良好的农村生活和发展环境,有助于城市资源下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解决新世纪“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和途径。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既是我国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力军。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既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大量减少农民的长远发展战略,是我们科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最佳契入点。因此,从政策制定和社会建设两个层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相应成为我国新阶段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要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力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进程,加快城乡各项体制机制的对接,从而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城市,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呈现可喜变化。但目前全市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存在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明显等问题,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是实现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需要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全新理念和重大战略。青岛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由于受观念、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差距还较大。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要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着力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