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渔舟图》是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的一个短篇小说,发表于1959年。小说以诺丁汉郡为背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二战期间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主人公哈利是一个邮递员,他生活麻木,对婚姻玩世不恭,对妻子情感漠然,哈利以此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厌恶。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值得称道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妻子凯西的惨死让哈利从颓废迷茫中猛醒,他重新认识到了生存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渔舟图"这一意象贯穿于小说中,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的生活和美好婚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黑暗的心>是英国杰出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评论家们大多从神秘、象征、精神分析和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加以诠释,对其荒诞的主题则鲜有涉足.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件描写的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荒诞;同时指出康拉德在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他所预见到的现代人荒谬而可怕的生存状态,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忧虑.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以杰出的文学大师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社会评论家和批评家。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和民生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卓越的透视力,有效地利用小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政治和道德弊端进行尖锐的批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弱势阶层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狄更斯相信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道德的力量可以造福社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说建造成一个道德库,以此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他的大多数小说是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描写与批判,成为"英国状况"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他对社会的评论提高了阅读者的集体意识,有效推进了越来越影响当局决策的公众舆论的形成,也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城市治理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带动了许多优秀作家利用小说对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影响英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黑暗的心》是英国杰出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评论家们大多从神秘、象征、精神分析和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加以诠释,对其荒诞的主题则鲜有涉足。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件描写的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荒诞;同时指出康拉德在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他所预见到的现代人荒谬而可怕的生存状态,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忧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艾伦·西利托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捡破烂者的女儿》和《渔舟图》主人公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或冷漠,或颓废。这是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反抗,是迷惘的一代的困惑和彷徨。  相似文献   

6.
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对毛姆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婚姻爱情的失望、否定等的灰暗态度和观点。在他看来,爱情是束缚,婚姻是枷锁,二者是自由的对立物。只有从婚姻爱情中逃离出来,才能在精神探求之路上到达自由的境界。这种观点深受斯宾诺莎情感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有两座艺术高峰:一座是意识流小说,另一座是心理小说,劳伦斯是心理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出生在英格兰北部诺丁汉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一生经历三次婚姻。1930年逝世于威尼斯疗养院。劳伦斯的人生体验随时进入文学作品,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4,(A0):15-16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伟大著作,小说中的四段婚姻基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小说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和爱情的描写、解析和探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观。本文通过对这四段婚姻的详细分析,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小说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状态下英国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作者以一种诙谐的方式,从青年们的爱情婚姻展开,描述了她所处的那个阶层的方方面面,虽然言语平时,却真实再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初级阶段,封建保守思想仍给乡村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我们在她的小说中看不到大的社会矛盾,但仿佛看到了女性独有的细腻描绘的淑女与绅士之间的爱情婚姻图。  相似文献   

9.
刘畅 《英语沙龙》2010,(1):62-64
马克是一位英国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七年多。来中国之前,马克是遗传学专业的一位大学生,还是英国国家初级划艇队队员。2002年以来,马克在中国的一些中学和私立语言学校做英文老师。现在,马克与他的中国妻子薇薇安在北京生活。不久,前,马克与他的妻子接受了本刊记者刘畅的采访,主要就英语学习与跨国婚姻谈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主人公陆焉识在婚姻中有两次"出逃"的经历,直至入狱才发觉自己深爱的对象是妻子冯婉喻,于是出狱以后果断选择了"回归"到婚姻中去。对于婚恋的书写,作者严歌苓采取了多种叙事技巧结合的方式,并着重刻画了人物在婚恋困境中的矛盾。本文将对小说的婚恋叙事进行分析,以探求叙事技巧是如何为"出逃"与"回归"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人们的婚姻价值观.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是当时英国社会婚姻爱情的一面镜子,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正萨克雷(1811年—1863年),英国小说家。他生于印度,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收税员。父亲去世后,萨克雷得到一笔遗产,回英国上学。在剑桥大学读过书,也到法国游学,但没有拿到学位。1833年,他存款的银行倒闭。没有正当的职业,幼儿、妻子需要养活,生活很艰苦,他给报纸杂志投稿,靠稿酬维持生活。1847年开始在《笨拙》杂志连载长篇小说《名利场》,人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小说天才,萨克雷由此成名。《名利场》描绘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生活,围绕爱米丽亚和她的同学好友利蓓加,  相似文献   

15.
梁娟 《文教资料》2009,(18):149-151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大部分小说,以犀利的文笔,揭露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矛盾和问题:以缠绵的语言,为现代人找到了一条新生的道路--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他的另一类描写"异域"的小说,也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劳伦斯的传记以及他的印第安人题材小说<羽蛇>,对劳伦斯进行彻底"脱魅",还原一个真实的劳伦斯.笔者认为,劳伦斯是一个矛盾复杂的、始终处于"半路上"的人,他始终在逃离英国与回到英国之间游离.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其中,《傲慢与偏见》最受读者欢迎,作品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与婚姻也是学者热议的话题。文章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博弈,以阐释奥斯汀在该小说中对人物婚姻的布局和意图。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作家罗琳(J.K.Rowling)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风靡全球。改编成电影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上映后,也在全球卖了个满堂红。有消息称《哈利·波特》之《消失的密室》亦将在年内公映,可以想见,这又将是一部叫座的电影。《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讲的是一个可怜的孤儿哈利,10岁前一直跟他的姨父姨母生活在一起,并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男孩。然而在11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一封来自位于英国边境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原来他已故的父母都是魔法师,作为魔法师的儿子,他理所当然应该子承父业。于是,在9月份开学之际,哈利坐上一列奇怪的火车来到了霍格沃兹——一个神秘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学业和全新的巫师生活。以下就是他第一次上飞行课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法国历史学家乔治·杜比(Georges Duby)将欧洲中世纪的婚姻分为"世俗社会模式"和"教会模式",这两种模式一起作用和影响着欧洲中世纪的婚姻至到16世纪中期。其中,"世俗社会模式"的规则与习俗主要来自世俗罗马法,具有有夫权的特色。"教会模式"则是基督教会通过几个世纪的修订与完善发展而来。在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婚姻是其讨论最广泛的主题。本文将以《律师的故事》为例,重点探讨中世纪英国教会婚姻的特色,及乔叟对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乔叟继承了基督教会的婚姻思想,排斥性爱,颂扬独身;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质疑,摈弃了教会把妻子作为婚姻中二等公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露出马脚     
农场主比尔邀请名侦探哈利到郊外的别墅共进晚餐。他让妻子去车站迎接哈利,自己则在家中准备饭菜。不料,当妻子和哈利回到别墅时,比尔已经被人枪杀了。妻子见到丈夫的尸体,尖叫一声晕了过去。哈利急忙扶她躺下,并开始检查比尔的尸体。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丁(JaneAustin,1775—1817)在短短的一生中一共写出了六部完整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真实地描绘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①自然也包括婚姻。以《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包括《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与以《劝导》为代表的后期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她的前期小说主要以与女主人公相关的外部因素──财产、全钱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为婚姻的主要内容,是当时的英国妇女为了生存、生活而被迫利用婚姻向社会抗争的真实写照;而她的后期小说则明显地表现出女主人公从对爱情的物质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