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6,(3):13-14
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为了开好局,起好步,黄委近日专门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近期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按照“先粗后细”的工作思路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原则,以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区域、沟道拦沙工程为重点措施,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以建设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小流域水土流失预报数学模型为目标、模型黄土高原为平台,抓好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为减少入黄泥沙,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宴觋区域料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热点概览 我国北方大地常被称作“黑土地”与“黄土地”。这里分布着以肥沃的黑土著称的东北平原,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由黄河、海河、淮河所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是我国耕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北宋以前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长达3300多年,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黄河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古代的《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下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区,有无定河、沁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每年以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区,并向海域快速推进建造的三角洲体系,它是黄河流域最新的陆地,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的建造和演变过程除与滨海海水动力条件有关外,主要是下游河道频繁变迁和河口尾闾摆动改道影响所致,也受控于黄河特有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黄河的开发治理,放淤固堤是有效治理黄河的途径之一,是黄河下游目前在建工程中较多的项目。放淤固堤是利用泥浆船或泥浆泵将黄河河道内的泥沙通过输沙管道输送到黄河大堤以外,从而疏通河槽,提高大堤浸润线,消除险点、加固大堤的有效措施,是合理利用河道泥沙加固、加宽大堤的有效途径,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引领和规划了黄河流域城市及其文化软实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凸显了济南在全国区域、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济南在新发展阶段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迈进了"黄河时代",彰显了黄河文化资源,凸显了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和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黄河文化底色和黄河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7.
黄河湿地保护法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湿地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肩负着提供水源、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我国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现阶段黄河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并存,对传统的湿地碎片化治理提出新挑战.针对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管理面临的基本概念混乱、统一的规范体系缺失、合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应该确立科学的基本概念,积极推进黄河湿地立法,构建一体化的执法机制,促进黄河湿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春 《科技文萃》2005,(2):46-49
长江比黄河长,水资源丰富,流域内平原尤其长江中游平原面积广大.为何没能孕育出类似黄河流域那样灿烂的文明,或与黄河流域一起孕育出中华文明,一直是悬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所有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9.
蔡守秋 《红领巾》2005,(1):108-11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儿女应该尊重黄河,与黄河和谐共处.以敬重黄河生命为契机,我们更应倡导河流伦理.河流伦理与环境道德具有浓厚的思想渊源与物质基础,振兴河流伦理,倡导环境道德,也是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黄河的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由于泥砂问题,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处理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对黄河泥砂治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课题已有许多,但结合黄河泥砂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万里黄河的入海口处 ,由于泥沙的大量淤积 ,发育成古老而又年轻的三角洲。位于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是一个年轻、发展前景广阔、充满活力的新兴石油城市。一、东营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1.地理位置优越 东营市地处鲁北平原 ,渤海之滨 ,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西与滨洲地区的沾化、滨县、博兴接壤 ,南与淄博市的临淄区、潍坊市的青州、寿光毗邻。东临莱州湾 ,北临渤海 ,处在渤海地区与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辖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和东营、河口二区 ,面积约 782 4平方千米 ,是山东省面积较小的地级城市。 (参见下图 )2 .地形以平原…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只有坚持科学思维,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厘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才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是保障黄河安澜的战略思维;二是整体规划治理的系统思维;三是保护开发协调的辩证思维;四是黄河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五是绿色开放发展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序号}获奖等级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一等奖墓于WebGIS平台的国家防汛会商系统《vl .0)水利部水文局2{一等奖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响应3}一等奖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4}二等奖5}二等奖青海省引大济湮工程规划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研究面向水利信息化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青海省水利…  相似文献   

14.
黄河涵闸工程引水必然引沙,针对引水渠淤积不能引水、清淤投资巨大的问题,我们研制了引水渠首减沙网帘装置及防淤扰沙船。在黄河涵闸停灌不引水时,应用减沙网帘装置,降低粗颗粒泥沙含量,使易于水流挟带的细泥沙进入渠道;在黄河涵闸引水期间,应用防淤扰沙船来提高水流的挟沙力,使泥沙随水流顺利地通过渠道而不落淤或少落淤。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 1.地理知识要点;(1)了解和初步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入海处等源流概况,以及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主要特征。(2)了解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的原因及解放后黄河流域人民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所取得的成就。 2.思想教育要点:通过讲述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密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蕴含深刻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理论之源,黄河泛滥成灾的历史教训与中华民族的治黄方略是历史之鉴,中国共产党领导治理黄河的长期探索是实践之基,防洪形势不容乐观、生态保护刻不容缓、协调发展短板突出、黄河文化根基深厚构成现实之需。探赜习近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黄河流域在气候趋于干冷的生态变化态势下,由于中下游人口剧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加以清廷对黄河下游治导与对中上游经济开发策略失当,致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程度远超前代,且其变化趋向总体是局部地区有所改善而总体恶化.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即已显现,而且还及于现代.当今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仍经常发生,干流改道的威胁依然存在;中上...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雅合达拉合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渠,全长4,845公里,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之一。我们祖先很早就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开辟草莱,辛勤经营,创造出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唐代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人口密集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固然与历代劳动人民对黄河流域的肥美土地辛勤开发分不开,但黄河水利的被利用,也起了有力的保证作用。古代黄河流域的灌溉事业,一直很发达。根据考古学的证明,古代黄河流域不仅有着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同华夏文明的起源、历史、文化、发展及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极其深厚的联系。历史上,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今黄河流域以其丰富的能源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一、黄河上游水电基地 从源头卡日曲到内蒙古河口的黄河上游河段,地  相似文献   

20.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为主要特点,是历史上难以治理的河流之一。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平摊流量相应减小。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基本上保持了维持其健康生命的需水量,经过多次调水调沙及生产运行,平摊流量有所增加,黄河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黄河作为多泥沙河流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仍是黄河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