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报的空前繁荣。八十年代末期,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上百家,期发行量4000余万份,是各类报纸发行量最大、自费订户最多的一种专业报纸。在书山报海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报异军突起,赢得受众青睐,争得了立足之地。广播电视报的兴起,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了活力。本文仅就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传播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广播电视报人一直是在不安与困惑中走过的。不安的是,报纸的发行量日渐下滑,难以遏止,广告创收日益艰难;困惑的是,广播电视报将来还有没有出路,出路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讲,广播电视报人从事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广播电视报无疑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产物,但它却随着广播电视的繁荣走着相反的路。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报从来未成过气候,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未形成独立的报纸,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报内容倾向浅析陆荣生目前,全国各地创办的广播电视报已多达200多家,发行总量高达五六千万份,创全国报纸发行量之最。广播电视报深受受众厚爱,并不等于说广播电视报已完美无缺了。笔者因工作之便,每周能拜读到上百家广播电视报。浏览各报,分析比较,依笔...  相似文献   

4.
邓国超 《新闻窗》2013,(6):22-25
新媒体时代的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的纸媒,21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新的变化,2005年成为拐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逐年萎缩,全国大多数广播电视报走向衰落,入不敷出,陷入了困境。创新广播电视报经营,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报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代广播电视报经营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方舟  丁奕 《视听纵横》2003,(4):97-98
在一个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后列的地市,原先很不起眼的舟山广播电视报,何以在广播电视报业陷入窘境的大环境下,依然办得有声有色,报纸质量、广告创收、发行数量位居全省城市广播电视报第二位,期发行量稳居全市首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成松  孙力 《传媒》2000,(2):27-29
安徽广播电视报如同所有的省级广播电视报一样,曾经有过发行量超百万份的辉煌,但在报纸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尤其是各地市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以后,省广播电视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报,顾名思义,当然与广播电砚有关。有了广播电视,才有广播电视报;有了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才有广播电视报的兴旺。《广东电砚周报》更是在80年代初,广东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于1982年6月应运而生的。当时全省独此一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独此一家电视报──《广东电视周报》。刚刚摆脱“文革”阴影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电视台的忠实观众和电视报的忠实读者,周报发行量节节上升,《广东电视报》发行量最高时曾达238万份。但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呈直线上升。有高潮就有低谷。后来的事态发展,现在想…  相似文献   

8.
我 国的广播电视报经过20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一类发行量大、深入千家万户、拥有广大受众群的报纸。但是 ,广播电视报所面临的形势显然是十分严峻的。由于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报发行量普遍下降 ,昔日在发行上的霸主地位已经失去 ,“光芒”正在逐年消褪 ,广播电视报发行市场的前景很不乐观。因此 ,深化广播电视报的改革迫在眉睫。当前 ,广播电视报编辑人员观念滞后 ,仅靠“节目表”的功能拓展生存空伺 ,许多旧的观念已在广播电视报工作者头脑中造成思维定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编辑的行为 ,阻碍着他们以全新的市场观念指…  相似文献   

9.
实践与创新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媒介大家庭中,广播电视报越来越处于劣势,发行量从百余万份迅速下滑到几十万份甚至是几万份。与读者的“移情别恋”同步,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客户也纷纷“转向”,广播电视报又必须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广播电视报如何走出困境并寻求自身的发展?本文拟从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介联手,从而实现借势发展这一视角进行探讨。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体联手,可以大大加强对某一新闻或问题的报道力度,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报自身的影响力,这对素有“小报”之称的广播电视报而言,更显重要。从1999年开始,《…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电视报《电视周报》(即《中国电视报)的前身),在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下应运而生。随之,各地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已有广播电视报140多家,实际上已形成中央、省和地区市级“三级办报”的格局。据1990年的统计,其中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就有《中国电视报》、上海《每周广播电视》等lo家。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的期总发行量约4500多万份。仅从这一数  相似文献   

11.
曾一度占据当地报纸发行量之首的广播电视报,在目前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出现了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滑坡,有的报社严重亏损,甚至有的连员工的工资都开不出来。面临困境,明智的广播电视报人能够审时度势,找出症结所在,正确认识自己,掌握自己在市场中的准确位置。他们依托广播电视报与广播电视保持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互动即互相牵动,相互制约。这里主要是指报纸与广播电视互相牵动,也就是广播电视报与广播电视媒体在宣传内容上要有机互动,即电视台各频道应主动提供节目预告表、节目介绍和群众应知的相关…  相似文献   

12.
邬建 《声屏世界》2007,(2):43-44
从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西省各地广播电视报开始不可逆转地走下坡路,不少报社均出现了发行量大幅度下降,广告急剧减少,陷入“死胡同”的局面。分析广播电视报面临的现状,探索未来发展的途径,已是摆在各地市主管部门和广播电视报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大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提高广播电视报的文化品位张小泉进入90年代,作为报业中后来者的广播电视报,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迅猛发展,成为各城市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报纸。据1994年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260余家广播电视报、期发量达到5千万份左右。以山西省为例,近两年来,就有大同等三个...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每周三出版的《宜春广播电视报》在宜春地区售报亭出现热卖情景,售报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过两天,你就别想买到手了。”这是今非昔比的变化,创刊12年的《宜春广播电视报》一直以导视、导听服务读者。随着都市报和晚报的兴起,《宜春广播电视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由于与竞争媒体差异不明显,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弱.发行量陷入下降的困境。怎么从困境中奋起?  相似文献   

15.
今日的报业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中国是最大的报纸消费国,全国每日的报纸发行量大概在8500万份。全国340多家广播电视报,绝大多数在夹缝生存,日益边缘化。广播电视报曾经很好过,上世纪80年代始的20年间,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广播电视报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一度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并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熟壮大,发行量稳步攀升。上世纪末以后,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大概250万份,但为此,中央电视台每年提供的补贴为3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广播电视报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在深入分析其发行量减少、受众关注程度低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营销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报的质量,同时增加其发行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7.
刘奋 《视听纵横》2002,(4):17-18
广播电视报如何办得“抓人”,有很强的“卖点”,使发行工作从“要他订”变为“他要订”?这是时下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费尽思量的问题。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已经达到250多家,其在各地的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远非一般报刊所能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电视卫星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原来所依托的某些广电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它的报业特点却日益明显。因此,从报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报的“卖点”进行分析,进而认清广播电视报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报,主要是省级广播电视报的行业近来呈整体性弱势。北京广播电视报免费发行的失败,表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大的改变。据了解,全国范围内期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年广告额在500万元以上、还未亏损的广电报现在已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19.
昔日风光今不再“广播电视报的好日子过去了!”——如今,广播电视报的同仁每到一起,往往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感叹自有对过去的欣慰和留恋——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报真是个不愁嫁的“皇帝女儿”。电视节目单编排妥当,再加上点影星逸事、文体趣闻、副刊散文,往报摊上一撒,报贩们保证是踊跃地卖广播电视报!十几万、几十万的发行量几乎都是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报危机应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卫 《视听界》2006,(2):86-87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一度成为亮点,有的广播电视报发行量甚至高达上百万份;此后,广播电视报的发行开始大幅度地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造成生存危机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个背景不容忽视。第一个背景是由广播电视报的报道主体决定的。广播电视报的报道主体是娱乐新闻,而娱乐新闻在社会上正逐步走向边缘化。随着新闻改革的进程,可以报道可以追踪的新闻越来越多,因此,娱乐新闻退居二线。有调查表明,大众对传媒的接受行为,已由长时间的“娱乐消费”为主转化为新时期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