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雨 《教育与职业》2007,(8):182-183
北宋中期丈人士大夫画形成潮流,郭若虚提出"气韵非师"的理论集中代表了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对以后中国画坛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思想一方面重视人品的培养,对繁荣文人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视画外工夫轻视绘画创作,导致了中国画整体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由此应运而生了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古代画家的人格取向,并因此决定了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点。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格类型、特征并由此分析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画的前期状况江松北宋,苏轼在《跋漠杰画山》中首次提出“士人画”的概念。跋文是这样写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之所在。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文中“士人画”即后世所称“文人画”。指士大夫知...  相似文献   

4.
北宋帝王喜好丹青者不乏其人,国初便将南唐、后蜀、吴越等国的书画掠至汴京,积极搜访民间名迹一并归至内府,鉴别真伪、评定品级、编撰著录、临摹保存;设置宫廷画院,广纳擅画之人,在宫廷品评标准的指引下,形成独具一格的"院体"风范,此时绘画内容广泛、技法精熟,刻画物象极尽精微,形式也多种多样.北宋士大夫好风雅,文人画兴起并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士大夫间以互相观摩品评书画、借阅赠送书画、善于绘画精于鉴赏为尚,书画鉴藏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苏轼既有丰富的创作体验,又有见解精深的绘画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他对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文人画很快成为了一时之风尚,以苏轼为代表,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影响企及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是北宋的审美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趋向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审美思潮。在北宋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士大夫中隐逸心态弥漫。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北宋形成了尚清、尚淡、尚逸的审美思潮。而文学艺术作为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7.
张光辉 《文教资料》2013,(14):72-74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作者分析了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始终处在和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之间的争战则是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和主要矛盾。百年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并在诗词创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学风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10.
北宋政党之争是北宋中后期政治史上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从北宋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内部着手,研究文人自身的特点以及文官官僚体系环境造成的影响,探究政党之争之所以发生的起因.士大夫文官政治是政争的源泉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的人文理想,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构成了文人画独特的文化符号识别,具有明显的语言形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从这一符号所蕴涵的文化线索中可以窥见文人画产生的缘由、规律及其艺术思想,从而得以解析传统"文人画"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123-125
元初大家赵孟頫提出"古意"论和"以书入画",借复古以创新,继承并发展了北宋中期文人画理论,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真正开启者。他的美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确立了元代文人画在画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异常活跃。他们很多人恪守传统儒家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或以天下为己任,厉行忠义;或尊经法古,净化世道人心,其精神一直为后世所称道。但与此同时,传统士大夫身上的消极性因素此时亦得以放大,其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异动倾向。而传统士大夫理想人格的扭曲,对北宋政局产生了很深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人画在理论上强调画要有诗的韵味和格调,诗也应该有画的视觉效果,并以此把文人画与其它画相区别。特别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诗画同一性的观点影响画坛深远,成为我国文人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禅宗思想,叙述了禅宗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概况,并说明禅家学说对于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水墨花鸟画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宋代文人画的倡导者参与者普遍受到禅悦思想的影响,对于绘画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使得绘画成为士大夫修身养性,寄托思想的重要途径。至元代,文人画继续发展,作画尚意,在作品中可以更清晰的捕捉到禅宗思想的形迹。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期许多词作的抒情主人公与五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词作以男性情怀代闺音,以磊落有为的士大夫情怀代末路穷途之叹,北宋中期词人特有的富贵悠游的心态、对生命和社会淡淡的感伤、对友情气节的崇尚在词中多有表现。当然,这时的士大夫词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回避社会矛盾,美化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北宋党争在士人词中的表现没有诗、文那么明显,但也是审视北宋词文学发展、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北宋党争大致分为三个演进阶段。仁宗朝党争初起,士大夫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士人词走向抒写个人性情的雅化道路;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争愈发激烈,苏轼词记录个人心路历程,有诗化的自传倾向,开士大夫词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党争、文祸的双重压力面前,常借词之深幽隐约抒发颇具个性的士人胸怀。党争促使士人词风实现了抒写个人性情的重要变化,也促使士大夫词最终走向"自是一家"的正统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9.
南宋笔记对欧阳修的"思颖"多有批判,赵翼也说"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考察有关诗文,结合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发现,北宋士大夫的不归本籍,缘于他们丰富的地理经历和融通的地域观念,与北宋皇帝对官员的防范、猜忌有关,也出于他们对家族长远发展的考虑,并非鄙薄家乡不愿回去。绝大多数的北宋士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开放、更融通,自认是"东西南北之人"。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能保持无根无住、适性自由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肇始于中唐的白居易的"大抵心安即是家",至北宋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士大夫中,范仲淹有着深邃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与他同时代的士大夫群体,诸如胡瑗、欧阳修、韩琦、李觏等人,同样也有着忧世理念。心忧天下是这一时期士大夫的主流思想,这与儒家道德的熏陶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