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要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必须通过观察积累生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通过阅读积累语言;要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靠教师的多方"激励"。  相似文献   

2.
洪燕凤 《广西教育》2013,(21):74-74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语言学习中,字和词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一切语文素养的基石。在小学语文中,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识字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从词语的教学开始,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离不开积累,而背诵是积累学生语言的重要方法。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指导学生背诵,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积累语言是增加语言库存、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和根本。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运用“回忆”“回环”“拓展”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我们把它称之为语言积累的“三板斧”。  相似文献   

5.
仲怀力 《教师》2011,(22):53-5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离不开积累,而背诵是积累学生语言的重要方法。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指导学生背诵,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积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但现实中,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时,也不能畅所欲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果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看作学生学习最终登攀的高楼,那么,"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则是筑起这一高楼的最基础、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砖石。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无疑是积累语言的首要渠道。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词语和简短句子的积累上。  相似文献   

8.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呢?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内容。在此,笔者谈谈教学中对“语文积累”理解的几个误区。以语言积累代替语文积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我们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因此,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守好"阅读阵地",以便攻克"作文难关"。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品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给人的美感;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并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走出文本,关注生活,展示自我;把时间留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阅读量,以丰盈其作文资料库。  相似文献   

10.
金艳 《文教资料》2011,(35):47-49
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11.
刘应成 《甘肃教育》2000,(10):21-22
小学语文新大纲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背诵精美诗文的篇数,这实际上是紧紧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突破口。这是因为:   1.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必备条件   语言和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物质基础,语言好比是海,而语文教学便是船。语文教学之船要扬帆启航,必须靠语言之海的承载。离开了语言,语文教学是难以实施的。大海载巨轮,池水荡扁舟,语言的丰瘪,可决定承载起的是巨轮还是扁舟。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拘囿于课本中选用的二三百…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和内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放慢语文课堂教学速度,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语言积累,仔细分析文本、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将语文知识融入到课堂文本教学是使语文课堂教学"慢"下来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他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应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  相似文献   

14.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实践证明,它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有效的。但是,反思部分语文教师“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总觉得“读写结合”的提法容易引起认识上的偏差。且看部分语文教师“读写结合”的教学常式:  相似文献   

15.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洪镇涛发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见《中学语文》1993年第5期),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之后,武汉市洪山区按照洪镇涛提出的课题“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这项改革实验,历时三年,已取得一些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金艳 《华章》2011,(33)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与课文规范语言不断接触中形成和提高的,因而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以使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陈波 《现代语文》2011,(11):17-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的说就是要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因此,从语文教学任务来讲,语文应该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学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体会。朗读中丰富积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