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改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力求做到准确精练,言简意赅。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曾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山景,就用了好几十个字,后来他想,这篇游记的重点是“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的笔墨写山景,于是反复修改,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又有一次,欧阳修把他写的《岘山亭记》给朋友章子厚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一句,想了一下,说:“是否可以每句加两个字,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听了欣然同意,认为是难得的妙笔,后来抄录时就按照章子厚意见加了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被贬滁州知州,真是一落千丈,是厄运,是逆境。然而《醉翁亭记》流露一点逆境心情吗?丝毫没有。欧阳修到底是欧阳修,他是乐天派,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洋溢在醉翁亭所在的一片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3.
烟雨醉翁亭     
幼时背诵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辄为之神往。那四百来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统率全文首句“环滁皆山也”的 非凡笔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生活语言中的常用典故,句句都使人心折。去秋我应邀首次到滁州,终于领略了一番文中历历如绘的琅 山胜景,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 想不到今年十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届散文节就在那里举行。不同于上次秋阳明丽,这次是秋雨连绵。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长举伞笑着说,《醉翁亭记》写尽琅山的四季景观,以及山间晨昏晦明的变化,惟独没有…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常到琅琊山游玩,和琅琊寺的当家和尚智仙过往甚密,友情颇深,智仙专为他在游山路旁修了一个亭子。亭子落成时,欧阳修亲自题名为“醉翁亭”,并当即在亭子里写了一篇文章《醉翁亭记》。当天晚上,欧阳修回到府衙内,又连夜抄写了六份。抄毕,天已放明。他立即吩咐两个衙役把文章分别张贴到各个城门去。衙役按过文章数了数,忙问:“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到哪里?”欧阳修说:“不是还有小东门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该文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首先是第一段以"环滁皆山也"五字为全文总领,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8,(1):14-17
欧阳修在滁州诗歌中钟爱"酒"意象,写下许多"酒诗"。欧阳修的滁州"酒诗"蕴含丰富的情感:游山赏水以酒助兴、聚散离合以酒消愁、感时伤逝以酒为伴。欧阳修在滁州多写"酒诗"的原因有:传统文化中诗与酒的相融,欧阳修擅长借酒抒怀,被贬滁州的特殊际遇。  相似文献   

7.
据传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因常去琅琊山游玩,与山寺和尚智仙结为好友。这位和尚专门为他在山上修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很感激,用自己的别号给亭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了一篇文章《醉翁亭记》。文章写好后,抄写多份,由衙役张贴各城门口,并敲锣打鼓,向过往行人征求修改意见。果然有个樵夫老头来找欧阳修提意见了: “大人,你的文章我听衙役读了,确实句句都是真情,就是开头(口罗)嗦了。”为了求得老头的具体指教,欧阳修又把文章开头背诵了一遍: “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刚背至此,老头把手一扬: “停,毛病就在这里。”欧阳修似有所  相似文献   

8.
传说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经常到当地的琅琊山去,他和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十分要好。智仙在山道旁建了座亭子,欧阳修命名为“醉翁亭”,并为它写了一篇《醉翁亭记》。  相似文献   

9.
内被贬滁州知州时,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解读《醉翁亭记》,关键在“乐”字,因为乐统全文,乐中有景,以乐显志。  相似文献   

10.
传说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到当地的琅琊山去,他和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十分要好。这位住持在山道旁建了座亭子。欧阳修命名为“醉翁亭”,并为它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文章初稿写成后,他抄了六份,让手下的衙役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殴阳修修改《醉翁亭记》宋朝庆历年间,欧阳修因触怒朝中权贵被贬到安徽滁州,任滁州太守。其间,他时常带人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寄情于山水之间,跟山下的智仙和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便于欧阳太守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一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往祝贺,亲笔题名“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回到府厅,他又高点明灯,摆砚磨墨抄写了几份,吩咐衙役四门张贴,以求民众评改。这一天,滁州城里非常热闹,人们争相阅读太守写的文章,到处一片赞扬声。欧阳修还不时派人出去。打听修改情况,但所听到的修改意见几…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追字》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新增的阅读课文(替换《胡萝卜》) ,课文叙述了欧阳修为韩琦写《相州画锦堂记》的经过 ,说明了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 ,告诉我们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推敲 ,一丝不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一、披题 ,读懂。阅读课文 ,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为主。课始出示如下自读要求 :(1)查字典 ,理解不懂的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含义较深的词句上做记号 ;(4)不懂的问题写在书的空白处。自读后披题。“追字”一词至少可作两解 ,一是追加某个字 ,二是追…  相似文献   

13.
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好的,认为一稿就会成为“名文”,那是不可能的。毛主席说:“写文章不修改,就是不懂写文章的起码知识。”又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古今中外的大文豪,他们写文章都非常注重修改、润饰,那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令我们折服。如宋代大作家欧阳修,他在写《醉翁亭记》文章开头时,用了不少字词,把滁州这个地方四面的山峰描写了一番,但一读却不中意,他就把文章贴在墙上,天天看,天天改,最后改成5个字:“环滁皆山也”,既简洁又明快。同学们知道…  相似文献   

14.
据传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因常去琅琊山游玩,与山寺和尚智仙结为好友。这位和尚专门为他在山上修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很感激,用自己的别号给亭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了一篇章《醉翁亭记》。章写好后,抄写多份,由衙役张贴各城门口,并敲锣打鼓,向过往行人征求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在滁州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欧阳修滁州诗歌的题材广泛,有描摹山水胜景的、有关心民情政事的、有赠友怀人的。欧阳修滁州诗歌反映了他寄情山水的醉翁意识,与民同乐的治政理念。欧阳修滁州诗歌初具欧式诗风,也是滁州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又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记》主要是写醉翁亭。因为醉翁亭是建筑在滁州城外琅琊山酿泉之旁,所以  相似文献   

17.
轻松课间     
【课间故事3分钟】欧阳修快马追字佟士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叫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改文     
有一次,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应约,就同一题目各写一篇文章。写成一比较谢希深的仅五百字,欧阳修的五百多字,而尹师鲁的只有三百一十多字,语简事备,详略得当。欧阳修很有感融于是,到尹师鲁那里虚心求教“通文讲摩”。尹师鲁指出他写文章的毛病是:“格弱字见”。他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按尹师鲁的指点,另外作了一篇,文字简练得多了,比原来的少了三分之一,比尹师鲁写的还少二十字。整个文章完整有法,尹师鲁看了大加赞扬,称欧阳修写作上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也”。  相似文献   

19.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 :欧阳修做滁州太守已是第二次被贬。第一次是 10 36年因揭露左司谏高若讷的罪责与虚伪 ,为杜衍、范仲淹辩护而得罪保守派人物 ,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这一次是因支持“庆历新政” ,在庆历五年 ( 10 4 5年 )夏秋间 ,“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蓄谋侵吞张家财产。猝不及防的欧阳修百口莫辩 ,被下到开封府审讯数月。最后虽以‘券既弗明 ,辩无所验’(《谪滁州制诰》)结案 ,欧阳修却就此被革职外放滁州 (今安徽滁县 )太守”(引自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仕途受…  相似文献   

20.
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为了抒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的生活乐趣,成功地运用了“蒙太奇”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绘制了滁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山间朝暮的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动静对比的画图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高低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在一起,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环滁皆山也”一层,是全景。先用大镜头,用概描法,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然后用远镜头:“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下一“尤”字,文意迭进;着一“望”字,视线集中在瑯琊山。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风光绮丽,绵亘逶迤,苍翠欲滴。之后,推成俯镜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泉声叮咚,悦耳动听;最后通过仰视的角度跳成特写镜头,着一“回”字,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