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謇先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倡导和首创,他不仅首创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而且正确地提出了博物馆的职能和作用,张謇关于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以传教和科研为名在中国建立了一批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殖民机构的局限性,无法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1905年,光绪恩科状元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南通博物苑的教育活动践行张謇"设苑为教育"的爱国思想,以超越时代的先进理念,在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促进地域文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5年,人们迎来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建100年,以及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00年的纪念。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南通博物苑的百年沧桑桑以看成中国博物馆事业艰难跋涉的世纪之旅的缩影,在双百年庆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努办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实现南通博物苑在新世纪的腾飞。  相似文献   

4.
连吉春 《博物馆研究》2007,(2):65-67,56
自1905年,清朝最后一个科举状元、著名学者、实业家张謇以一己之力在江苏南通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至今,中国博物馆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全国  相似文献   

5.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曲折中已走过近一个世纪。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中国博物馆事业有其存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阶段性。关于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研讨,一直受到中国博物馆界热衷和关注。就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主导意见认为:随着各学科更趋细化的世界潮流,中国博物馆事业也必然向此方向发展,多种类型、小型多样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受此影响,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必然走向分化,并游离出自然馆、历史馆、艺…  相似文献   

6.
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博物馆。她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标志之一就是博物馆学术活动的活跃。而在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学术活动中,《博物馆研究》于1982年12月出版了创刊号,至2007年11月,《博物馆研究》出刊整整100期。回顾百期的学术发展道路,将更加有助于我们明确认识中国博物馆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謇对于中国的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开创和推动作用,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本文概括了张謇的教育成就和教育观点,从教育的角度对张謇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和南通博物苑建苑110年,"博物苑是张謇创造的一个中国范型",全面审视南通博物苑文博范例的意义,对于挖掘其核心价值,倡导科学传播与文化沟通,在文化创新与公共服务,引领文明进步,提升博物馆在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博物馆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张謇博物馆学建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典范。她在选址、布局、功能、环境等方面,符合博物馆学的要求,有利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力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从其藏品来看,它属于综合性博物馆。那么,中国最早的革命博物馆建于何时何地?根据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的观点,它是1934年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立的“中央革命博物馆”,有些博物馆史在讲到革命博物馆的起源时,也是从1933年的苏区博物馆现象讲起。(见梁吉生“旧中国博物馆历史述略”载《中国博物馆》1986年第2期)。我认为,所谓“中国革命博物馆”,它除了应具备博物馆的基本因素和特征之外,还必须具有中国革命的某些特点。这就是说,它的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都必须是以中国人民反抗剥削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张謇和南通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作为教育家,认为教育不仅仅要办学堂,还要有图书馆、博物馆作为学校的后盾.他提出了完整的图书馆建设思想,两次向清政府上书,建议在全国范围设立公共图书馆.他创办的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包含有图书馆的内容,创办的南通图书馆是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之一.他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2.
一段朦胧不清的历史提到中国博物馆史,目前一致的看法是:“中国自力创办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1905年筹建的南通博物苑”。但是在最近发表中国博物馆史的文章中,在承认南通博物苑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博物馆的同时,也把天津考工厂陈列馆列入博物馆的范畴之内。而且注明是1902年。这就说明关于我国早期博物馆真正起源的年代和地点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现将胡乔木同志在去年二月四日中国博物馆学会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刊载于此,供有关的同志们阅读、研究。胡乔木同志对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布局、改革、提高等问题,都有所评论。他在讲话中着重指出,中国博物馆事业需要逐步地有一个大的发展,范围要扩大,博物馆品种要增多。这是中国人民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博物馆事业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智力投资。国家把博物馆的建设放到重要的地位,并正式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为了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对博物馆学的研究,以提高我国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56年,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词中说:“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并不太久,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者们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处之外,要算是张謇他们办的南通博物苑了。”这所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建于清光绪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狄考文在登州创办登州文会馆和博物馆,教授博物馆学课程,为我国早期教会博物馆以及高等教育学校最早开设的博物馆学课程。张謇在登州文会馆和博物馆观摩、学习,熟悉并掌握博物馆知识,为1905年在南通创办中国人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打下了知识基础,开启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博物馆学成为研究领域之前,康有为以其亲历西方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研究,在他的论著《意大利游记》中,卓有创见地提出了博物馆学方面的见解。他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论证了博物馆的职能,向读者展示了意大利发达的博物馆事业,并提出了发展中国博物馆的设想。这些见解有代表性地反映着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对博物馆事业的认识水平,也是康有为留给博物馆学界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思想蓬勃兴起,博物馆被视为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得到了政府、学界的广泛提倡,并由此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国家对博物馆的宏观管理、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协会成立等因素,推动了博物馆学研究的进步,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诞生。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的设立标志着博物馆学在中国正式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博物馆学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这两所系、科的发展各具特色,它们为中国文博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地位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杜晓帆同志在《中国博物馆》1987年第3期上,发表了与杨之余同志商榷的文章——《试论地志性博物馆将走向消亡》。笔者反复拜读杨、杜两位同志的文章,认为:杨之余同志对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看法,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杜晓帆同志的观点——“地志性博物馆将走向消亡”,则对博物馆事业大为不利。也许杜晓帆同志是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有关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看法。认为不能把近代博物馆笼统。地称为“没落阶级的点缀品”。应当克服研究上的简单化倾向,全面地、具体地分析旧中国博物馆事业;从历史实践出发,审视、检验以往的观念与结论。近代博物馆的出现,是反封建的产物,在其进程中,有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影响、制约的一面,但不能由此否定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民主传统。其总的趋向是朝大众的、科学的方向前进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初期,博物馆有较大发展,奠定了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基础。外国在中国建的博物馆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其早期在管理与技术等方面,对中国博物馆有过一定的影响,不少博物馆人员也为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说到蔡元培,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但是,他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关系似乎一直不大为人们所看重。蔡元培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看到了博物馆在教育,科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非常关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他关于博物馆的一些论述和实践,仍可使今天的博物馆工作者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