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评析王崧舟的《枫桥夜泊》课例,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学科的指导性文件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性;二是一篇课文的文本体式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决定性;三是所教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兴趣,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名课例的研习,帮助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今日教育》2014,(12):42-43
莫:肖老师您好!我一直有种困惑:拿着一篇课文,理出好多可以教学的内容,走进课堂,分秒必争,赶着、忙着,好不容易把教学内容上完,可学生却总是收获甚少。后来,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对课文“教什么”的核心内容聚焦不准,导致学生“学什么”也不清楚造成的。为改变现状,我每次都用心解读教材,力求确定出合宜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发现同一篇课文,就拿《祖父的园子》一课来说吧,不同的老师拟定的“教什么”的核心内容却五花八门,这让我很茫然。一篇课文,究竟该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目前僵化、呆板和随意性过大,是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和生成的主要问题。现行人教版的教材属于“选文型”,编者没有对课文的教学内容、达成目标作出明确的价值引导。教师面对一篇课文要教什么内容、要落实什么目标都无所适从,只能凭借着笼统的单元目标、零星的课前提示和几道课后练习提供的蛛丝马迹进“行臆断”而成。几乎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语文课对课程内容或教材内容都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化的阐释,教学内容缺乏学理上的审查。“因而也就变成可以随便有什么内容,语文课实际上是一门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  相似文献   

4.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但久而久之,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窄化成了教的目标。进教室之前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今天要教什么?我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殊不知.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结果是要靠学生体现的。因此笔者认为从学习目标入手或许能成为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尝试。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该一致或至少大致趋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王荣生语)的情形并非鲜见。在一次市级教学能力比武中,参赛教师就《兰亭集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现场说课。其中三位教师所撰写的目标分别是:  相似文献   

6.
许燕 《语文天地》2014,(12):19-20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事实上都是未定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据不同的年段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郑和远航》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关于第一次航行,文章分“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作了详细介绍。其中,叙述“友好交往”的文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面对五年级学生,这部分内容该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确定了教学内容,一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什么,教师该教什么,执教者心中就有了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也就有了针对性。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不管是教师的随堂课还是公开课,在教学内容上教跑题的大有人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学方法的纠缠上,即重视“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了“教什么”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突出的。在数学课、物理课、政治课里,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是非常正确的。那么,如何对不同学情产生有效的教学内容呢?一是要有课程意识,把教材当作“学”的材料;二是要发掘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宜不同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①教什么?——教学内容问题;②怎样教?——教学方法问题.但方法与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的.肯定了“教什么”,才能研究“怎样教”.尽管数学课程专家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规定了“教什么”的基本内容,但内容标准呈现的大多是显性的“结果形态”的知识,没有显化(也很难显化)隐性的“过程形态”和“关系形态”的知识.怎样根据内容的数学本质、价值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的现实)选择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一堂语文课,都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教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在儿童心里驻留什么、积累什么、发展什么?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联程度如何?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将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等同于"课文内容",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或只关注内容的理解、情理的体悟,没有将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品味与运用,以及  相似文献   

13.
正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破解第一课时教学走模式化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和学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期待。一、教学内容精准要解决第一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围绕教学重点精准选择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新颖有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是学生未知的,在形式上应是灵活的。干篇一律,重复提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易出现思维定势。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提问:“什么是新月?”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故意追问:“那什么又是旧月亮呢?”同学恍然醒悟自己答错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新月”在课文中的含义。这种欲正放误、欲直放曲的提问新颖有趣,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17.
同一篇选文由不同的教师来教,教学内容往往大相径庭。为什么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教出迥异的教学内容呢?这些教学内容有对错之分,高低之别吗?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揣摩其创生和开发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概括提炼教学内容开发和选择的规律,以期能够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王荣生教授提出了把握一堂好课的四个标准,即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是正确的教学内容;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是教师要知道自己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的问题。这样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在研读文本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一篇课文的阅读价值是显性的,而教学价值是隐性的。教学的内容隐藏  相似文献   

19.
开学了,你为你的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好目标了吗?如果没有,你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将走向哪里呢?你是否认为按教材一篇又一篇课文教下去。教完了选用的课文,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你是否拿到一篇课文,眼里就只有这一篇课文了,只想着如何寻找一个最佳教学切入点,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又能解决难点,并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可是你想过“为什么而教”吗?你教学的终点在哪儿?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因为你没有为本阶段的教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