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课程资源建设问题更多地指向教师课程实施过程,强调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确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困境在于学校优质资源的匮乏。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设备设施不足,社区资源等校内外物质资源的匮乏;二是表现为人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借助教育信息技术丰富课程物质资源,借助校本教研制度培育教师专业精神、提升教师专业智慧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2.
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弥补其他课程资源的不足以及形成适合农村和地方的课程三方面有其必要性。而要进行这种开发,既需要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中,像我们这样的农村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大多数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作为一  相似文献   

4.
西部一乡镇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学校开发所在社区课程资源是在落后条件挑战下课程改革的必行之道。调查显示乡村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且学生也有一定需求,教师也已有意无意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同时也存在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已有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学校与社区联系少等问题。为此,校长增强课程意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是乡村学校开发社区课程资源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5.
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弥补其他课程资源的不足以及形成适合农村和地方的课程三方面有其必要性。而要进行这种开发,既需要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然而在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农村小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拥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资源丰富性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农村学校应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农化语文教材,发现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城市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课程资源更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农村学校应因校制宜,利用农村的天时、地利,充分整合课程资源,把综合实践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9.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拥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资源丰富性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农村学校应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农”化语文教材,发现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一、增强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中小学校贯穿课改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教师们通常只知道教材、教参是课程资源,结果课程资源被严重窄化。在实施新课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不再是教育专家或教材编写人员的专利,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是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因此,结合对新教材使用推广的培训,我区组织基层中小学校长、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要求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拓展课程开发的视野,建构和生成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的深入开展,要求我们不但要提供配套的课程资源,更要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教师识别、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我们相信每所学校及所在社区都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就能够将那些淹没的课程资源挖掘出来,为学校所用。现就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学校层面来看,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条件性课程资源“跟不上”、校外课程资源有限、学校经费紧张、学校领导的课程认识片面、应试评价机制的制约、学校现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从教师层面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动力与能力不高,应试评价机制的制约,来自社会、家长、政策及舆论等方面的阻碍等等;从学生层面分析,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不浓、能力不强,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相对较差、学习负担与压力较大、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因素也对课程资源开发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校本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是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现实展开的,其前提是充分理解、把握具有最可行、最直接、最有效的课程资源。鉴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农村学校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教师、学生、区域特色三个角度探索农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城市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课程资源更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农村学校应因校制宜,利用农村的天时、地利,充分整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美国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儿童学习的“第二课堂”。我国因为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疏离、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社区文化欠发展等原因,社区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唤醒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转化机制是我国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不容回避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亟待加强。本文试从农村学校角度出发,探讨有关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玉霞 《考试周刊》2013,(89):27-27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课程资源”必须成为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而言,城市和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很大差异.农村的条件比不上城市,但农村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崩。笔者从落后农村初中学校角度出发,探讨农村初中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种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多样的课程价值,有效开发和利用不同种类和具有不同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提供资源保障。文章通过对乐清市乐成镇16所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着重研究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途径和方法,为困惑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真正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课程意识对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职业学校教师亟需生成的课程意识,包括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多元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以及融职业素养于课程的意识,并简要讨论了生成鲜明课程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通过不断实践丰富着课程资源,但是在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中,不能过多地把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补充内容上,而应在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功能。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强化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在我们农村中学,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导致这种片面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意识的原因很多,除了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分数、升学率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等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