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创新广播理念 塑造广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彬 《中国广播》2005,(11):18-20
谈到广播改革与创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广播的“稿件时代”即将或已经被“栏目时代”所取代。所谓广播的“稿件时代”是指在传统广播理念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广播理念着重强调稿件在广播节目中的突出作用,强化稿件为主的节目形态和播报式的语言表现形态。所谓“栏目时代”是指在现代广播理论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现代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栏目在广播竞争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阳军区《前进报》推出的《新认识新举措新气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砚生动一例》专栏,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一版显著位置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文章100篇。专栏稿件新闻性强、导向性强,特别是编辑为每篇稿件配发的编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为专栏增色不少。专栏连续3年在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专栏”,栏目中的一些优秀新闻稿件多次获奖。多篇稿件被军报转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播音员的天地很狭小,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播音室里,工作是: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听众。这里面虽然也有播音员辛勤的再创造,但是大前提是“一切从稿件”出发,即一切以编辑、记者的思想为基础,播音的再创造也只在语言技巧、思想感情上有所表现。因此,从播音员到节目主持人的嬗变对广大播音员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4.
让版面说话     
张平 《声屏世界》2002,(1):46-47
报纸的版面是会说话的,它具有评价和启发性的“语言功能”。创新版面的基础,在于正确地运用版面语言,让每一篇新闻稿件在版面上各得其所、处置得当,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新闻价值。要做到这点,版面编排必须有大局观、整体观、讲究谋篇布局。哪些稿件要突出处理,哪些稿件应相对淡化处理,必须全面衡量。头条新闻是版面上的首席发言人,是稿件的重中之重。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处理举足轻重,一定要调动版面语言向读者推荐它。处理得当的头条,会成为带动整个版面的亮点。在精心处理重视头条时,不能忽略版面的右下角,在这里要安排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语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播音学教授吴郁下的定义是:“语感是指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和悟性,表现为对语言符号及各种语言现象的感受深度和运用能力”。①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从接受学的观点分析语言形式所承载的信息不仅仅在于稿件本身,还在于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传媒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自己首先就是接受主体,他们在拿到一篇稿件之后,通过备稿、分析、理解、最后才用有声语言去传播给受众。播音学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在《真话实说——名主持人访谈录》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有声语言起着…  相似文献   

6.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阅评     
人民日报《“三个代表”在基层》报道有特色一个多月来,人民日报对“‘三个代表’在基层”百人采访团的报道,着眼于“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发稿量较大,质量较高,突出“本报”特色。5月20日——6月24日,共在头版和二、四版刊登稿件54篇,其中“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39篇。这些稿件均采自各地基层农村、城市社区、著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医院等。多数稿件题材重大,典型性和时代感强,主题开掘较深,有思想力度,说服力和感召力都比较强,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时期党建典…  相似文献   

8.
普法新闻宣传是各类媒体的法定职能和社会责任。“举案说法”稿件是案件报道的重要式样。如何解决“举案说法”稿件的“专、难、深”与“普、易、浅”的关系,一直是影响普法新闻宣传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效果的业务难题。本文以获评特色专版专栏的河北工人报“维权在线”专版二十多年的采访编辑实践为例,从选题策划、稿件内容结构和报道语言三个方面,总结稿件处理原则和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闻语言也应活起来国萍许多新闻稿件,特别是有关正面人物典型的报道,几乎一个模式下来,空话、套话太多,语言干干巴巴,别说读者,就是编者也是硬着头皮往下看。如写企业家,除了冠以“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等赞誉之词外,不是抡上几板斧,就是烧上几把火,’满纸“...  相似文献   

10.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11.
李扬 《采.写.编》2023,(11):28-31
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海洋石油报》在正刊第4版——“人物版”刊发的人物报道稿件为研究对象,发现和总结人物报道中的“叙事框架”、写作规律和织就人物形象“意义网”背后的话语策略,同时提出,企业报的人物报道应打破自我设限,在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话语力量的表达上走出公众对企业新闻报道材料色彩浓、缺乏可读性等刻板认知,让“人”本身从大工业的背景中真正“立”起来,还对企业报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报道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13.
克服编辑心理误区提高科技期刊质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科技编辑在审读稿件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陷入某种心理误区而影响工作质量或效率。笔者分析了造成编辑审读心理误区的“专业势垒”、“剧场幻象”、“单向刺激”、“语言究形”等4种现象,并提供走出这些误区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播音工作是一项再创作的语言艺术工作,是把书面语言变成绘声绘色、抑扬顿挫、人情人理的有声语言的过程。从根本属性来说,播音员是新闻工作者,不是文艺工作者,所以在播音创作时,应该牢牢“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的特有敏感,把握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而准确、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之于众’的过程,从稿件内容和形式出发,以积极自如、朴实大方的话筒前的姿态,进行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  相似文献   

15.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广播新闻稿件来说,只是正确地标出书面文字的标点符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 广播是听的艺术,稿件文字是通过播音员播出后,传到听众耳中,播音员在播送稿件时,不是每一种标点符号都能通过语气表达出来,因此需要编辑在修改稿件时,根据广播的特点,将书面文字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妥善处理。 在新闻稿件中,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 播音员在播音时只要注意停顿的长短,语调的运用,就能使听众听明白。但是,对于“顿号”、“引号”、“括号”、“破折号”…  相似文献   

16.
王青 《新闻传播》2005,(8):25-26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镇肉)、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却获得2004年度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概。  相似文献   

17.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8.
章是语言的艺术。章有“学”体和“科学”体之分,因而语言则可分为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它们的风格、特点虽不同,分别犹如“走路”和“跳舞”,但都建立在基本的语言字修养——字、词、句的功夫之上。公属应用,新闻为记叙类的语体,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尽管不一样,却都属于科学体,使用的皆为科学语言,因此其语言特点是共同的,即准确、简洁、明晰、通俗,并带采,笔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编辑每天接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少量的稍作加工修改就可发表,绝大多数质量较差,被枪毙打入冷宫。 这些被枪毙的稿件从整体看是堆“沙子”,不好采用。但是,有的稿件在全篇“沙子”中深埋着“金子”——或是含有一部分可用内容,或是提供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只要精心把这样的稿件挑出来,对其大动手术,把“沙子”与“金子”分开,让“金子”发出光,就能把这部分判了死刑的稿件抢救  相似文献   

20.
6月11日,新华日报A2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油菜籽丰收、农民惜售引出的思考——该怎样判断市场行情》一稿。在这篇稿件后面,还有一个“三改主题”的故事——采写这篇稿件时,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不断的深入采访中,才能不断地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