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寺院土地是清代蒙古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重要类型,也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按其生产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场、耕地和城镇寺院周围的地铺三种。牧场一般在寺庙建立初期由当地扎萨克或官员从所辖游牧区域中划给呼图克图或寺院,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放苏鲁克从事畜牧业生产;清代汉族农民移入较多,开垦较早的呼和浩特地区、内扎萨克蒙古东部地区和其他适合农业区的寺院土地多以耕地为主,并零散分布于寺院四周或离寺庙较远的地区,由扎萨克官员划给的香火地、自私招垦牧场、王公、台吉和富有的蒙古箭丁捐献的土地、上层没落的台吉、塔布囊和下层民众因贫穷所迫而典当或卖给或寺庙喇嘛动用庙仓现银现钱购置等渠道构成,其生产经营方式是通过佃租给民人或旗民耕种而获取地租——银粮或小部分土地由寺院喇嘛人口和所属沙毕纳尔耕种;寺院地铺分布于呼和浩特、多伦诺尔、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内扎萨克蒙古锡埒图库伦喇嘛旗等城镇的寺庙周围或城内其它街道,以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2.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阿其图诺门汗洞阔尔满珠习礼呼图克图是清代外喀尔喀地区很有影响的掌印呼图克图之一,系理藩院注册的呼图克图,而他的前世就是16世纪末从土默特部阿勒坦汗那里得到"满珠习礼呼图克图"称号的青海洞阔尔寺喇嘛云登扎木苏。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呼图克图在外喀尔喀地区共转九世,清朝乾隆帝始授其"阿其图诺门汗"称号,并授予掌管爱马克喇嘛众徒的印章。由于清朝时期该呼图克图成为外扎萨克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哲卜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师父,拥有自己的寺庙,徒众甚多,宗教地位居高。  相似文献   

4.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 ,均平赋役 ,改革了明代的赋役制度 ,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该法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 ,将地税与徭役合二为一 ,按田亩征纳 ,即将复杂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的“摊丁入地”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清代广东“摊丁入地”的历史背景;并对粤省实行“摊丁入地”的阶段、方式、意义等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从而说明后期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赋役制度是封建国家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支柱。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赋役制度集历代封建赋役制度之大成,并且在承袭明代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研究清代赋役制度的确立及其整顿和改革,是研究清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本文仅就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赋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因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有着集大成的总结性质。赋役制度亦是如此。出现在康、雍之际,贯穿于有清一代的“摊丁入亩”制度,便是继唐之两税法和明之一条鞭法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重大赋役制度改革。它的出现,既是当时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也是赋役制度本身长期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关于“摊丁入亩”制度产生的原因、内容、过程及其作用意义,笔者已另有专文论及,无复赘言;现仅就“摊丁入亩”前清代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使读者能更为详尽地了解“摊丁入亩”度制之所以不能不应运而生的必然之由。  相似文献   

8.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邦进入关中以后,就“承秦之制”,重建了一整套赋役制度。虽然租税比起秦末来有一些减轻,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但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一样,刘邦所推行的赋役制度,主要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广大贫苦农民却没有得到多大好处;反之,而商贾所承受的赋税负担又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遭受了残酷的剥削。这就是刘邦赋役制度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0.
乌兰巴托     
《高中生之友》2010,(12):I0003-I0003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相似文献   

11.
土尔扈特蒙古是我国多民族的成员,是西北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厄鲁特蒙古元时称“斡亦刺惕”,明代称“瓦刺”,在清代称之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他们是“不耕五谷,以游牧为业”(1)的民族。约在十六世纪末,厄鲁特蒙古分为绰罗斯特(即  相似文献   

12.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清代州县财政的法外收入一部地方志指出 ,清代以前 ,州县存留“虽有浮冒 ,然留有余以为县官伸缩之地 ,稍自好者 ,不肯诛求于例外以厉其民” ,而清代对于州县经手的收入“几欲尽取以益上” ,这“不啻明以苛派诏有司”[8](卷六·政典制·赋役篇中 ) 。由于州县存留没有为上节所列各种费用开支提供款项 ,更没有为州县官的聚敛中饱预留余地 ,所以清代州县官普遍不能恪守国家颁定的税收制度 ,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攫取法外收入。清代州县的法外收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 .地丁、耗羡的浮收及瞒报。清代田赋征收历来存在火耗等名目的浮收…  相似文献   

13.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朝统治时期,外蒙古的游牧民除贵族与奴隶外,还可分为隶属于清朝皇帝的自由民(箭丁)、隶属于蒙古贵族的随丁和隶属于藏传佛教活佛的沙毕(庙丁)等三种身份。其中,对适用于前两者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但在沙毕身份人群中,隶属于库伦大活佛的也克沙毕处在特殊的管理机构之下,什么样的法律才能适用于他们的罪行,对此问题有的三种学说各执一词,未能完全明确。为此,本文选择清末发生的三起也克沙毕刑事案件,初步确定判决所使用的法律,证明除原来有效的蒙古法《喀尔喀吉鲁姆》以外,清朝的"蒙古例"和《大清律例》在清末有着强烈的效力,另外《喀尔喀吉鲁姆》之判例集《乌兰哈齐尔特》在清朝灭亡之际仍保持其判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两税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当时土地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赋役制度。两税法的总原则是“量出制入”,其主要特点是以资产定税。这一制度否定了“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对唐朝后期的政治以及唐以后历代税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9,(1):31-34
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以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也开始大兴。藏传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之一种,是为了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创立的。察哈尔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的察哈尔蒙古族仍然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该文主要以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为例,介绍察哈尔蒙古族节日和习俗的宗教影响,探究传统习俗的变迁与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南岸,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元明之际,绍兴的地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盐业生产以滨海的逐步开发为依托,得到了较大发展.围绕滨海盐碱地的开发,灶户与民户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灶户在海塘内外求生存,不仅晒盐,也得到政府允许垦种沙田.灶户的赋役负担,除朝廷征收的盐税之外,又增加了本地水利兴修的赋役,这是由滨海灶户产业收入的双重性决定的.清代海塘赋役制度从"民修"转为"官修"的表象下,隐藏着灶户在盐业生产和水利治理中受到双重盘剥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北方里甲催科向乡约催科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清代里甲编制日益混乱,里甲催科逐渐向乡约催科转变.这种转移主要通过官府推动的赋役制度改革和乡约自发地向里甲权力渗透两种途径来实现.随着里甲职能的转移,清代北方乡约普遍承担起催科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