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日语的授受动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恩惠性是狭义授受动词区别于广义授受动词的语义特征。本文选取狭义授受动词中的取得义动词モラウ一词,借鉴先行研究中关于モラウ的语义特征的相关论述,运用词典释义、内省概括法等语义特征的分析与提取方法,提取モラウ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恩惠"是授受表达"Vテモラウ"的基本语义功能,在实际言语交际中,"Vテモラウ"还可表示为语态。使役态和被动态是日语的常见语态。本文根据语态特征将"Vテモラウ"句分为"使役型テモラウ句"和"被动型テモラウ句",分别研究它们与モダリティ的呼应使用,通过モダリティ的变换,"Vテモラウ"可以分别表达请求、建议、愿望、指示、命令等语气。  相似文献   

4.
由于日语收受动词モラウ具有AGN=EX=RE的独特认知语义特征,其补助动词形式テモラウ句式具备将认知D模式下的事态概念转化成认知I模式的功能,从而表达认知主体与客观事态的关联。具有两个参与者的客观事态,通过与モラウ的语义角色重合,其中一个参与者被赋予认知主体的语义角色。而只有一个参与者的客观事态,通过与モラウ的语义角色重合,则在事态中添加了新的参与者,发挥着认知主体的意义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日语中新近出现的「京都なお店」之类名词以「な」形进行连体修饰的新的表达方法,对比分析了名词以「な」形连体修饰与名词一般采用的「の」形连体修饰在意义上和语法功能上的区别,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分析了出现这种用法的原因。名词出现这样的用法,表现为名词和形容动词在做连体修饰时存在着形态上的连续性。另外也试着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形容动词的特征和造词功能,得出存在联想义的名词可能以联想义传达一种性质特征,从而被用作形容动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谓语动词的活用形「タ形」具有各种各样的用法,本稿借鉴先行研究的优秀成果,将动词「タ形」的用法分为"客观表现"和"主观表现",探究谓语动词「タ形」的基本用法及其派生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お」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说明「お」类常用动词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以及模糊语义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讨「お」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お」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模糊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9.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う」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う」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う」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う」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0.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主句谓语是否带有意志性,「V 1うちに、V2」可分为两类:「V 1うちに、V2[+意志性]」和「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又根据意志或意图来源,「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可再细分为:"说话人"意志句和"第三方"意志句。"说话人"意志句的语义为"趁着……做某事"含紧迫感;"第三方"意志句和「V 1うちに、V2[-意志性]」句的语义为"在……期间/过程中发生了某事"含意外感。V2是否带有意志性,以及意志性来源的主体共同作用,决定了「V 1うちに、V2」句的语义。V1构成了一个主句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但不对「V 1うちに、V2」句的语义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春雷 《海外英语》2011,(10):310-311
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V+V」型复合动词又是复合动词的重点,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写的『複合動詞資料集』(1987)记载,日语中的复合动词有7500个之多。目前,关于复合动词的研究,国内外日语学界已有很多。该文以《天声人语》[1]刊登的文章中出现的部分「V+V」型复合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V+V」型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李伟 《高教论坛》2011,(12):126-129
汉语动宾结构句的误译不仅有自他动词的使用问题,与汉语宾语的识别率也有很大关系,即带有哪些宾语的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的动宾结构相对应。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动宾结构上没有表示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准;日语属于黏着语,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用宾格助词「を」表示。通过把汉语的无形态标识与日语的有形态标识结合起来,找出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宾格助词「を」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汉语动宾结构句翻译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とる」类动词是日语动词中一个频繁使用的小类。其基本含义表示手的活动动作。由于手的活动动作不仅仅在于"取",所以「とる」的语义涵盖面远远大于汉语动词"取"。本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示手部活动的动词之间相互对应,形成了上位概念范畴和下位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とる」的多义构造,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日语的动词数量繁多,意义纷杂,但动词之间绝不是毫无联系的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可能建构为一个联系深远的"类动词"语义网络。文章就是在国广哲弥对「ふく」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国广哲弥提倡的现象素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意向图示理论、容器图示理论等,对「ふく」的原始含义、核心含义、派生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将「ふく」类动词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及联系甚远的含义,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巧妙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构建「ふく」类动词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体"的意义可以划分为事态与情态两个不同的层面,通过对持续动词、瞬间动词「テイル」的情态侧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先行研究中仁田(1995)"经历"说、寺村(1984)"回顾"说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这一情态侧面可以界定为"心理现时性"。此时,持续动词展现出"线"性到"点"性的转换,瞬间动词也不再表达现状说明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テイル」心理现时性成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汉日关闭义动词都有“关门”的用法,该用法可以看作共时层面上的基本义。“关门”的动作过程可以分解出[+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使受事与其它部分重合]、[+施加约束]和[+行为的结果产生阻断功能]4个语义特征。汉语动词“关”、“掩”和日语动词「しめゐ」「とじゐ」「ときす」都具有表示“关门”的用法,另一方面又各自侧重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日语静态存在句对应汉语的静态存在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动词如果属于「主体動作.客体変化動詞」、「主体変化動詞」以及「静?動詞」中的「存在動詞」这三类,句子都可以译成"动词+体标记"形式的汉语静态存在句。"体标记"指的是"着"和"了"。  相似文献   

20.
「おろす」是由动词原型「おる」派生而来,属于使役移动动词,汉字用[降ろす、下ろす、卸す]表示。作为他动词的「おろす」的意义用法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样性,这个动词的原始意义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像日本学者国広指出的那样[多义的分歧并不是无原则性产生的,普遍来说这些分歧总是会存在某些在心里上或认知上的契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动词认知的方法,对这一日语动词做出分析,旨在为初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强记词典义项之外的、系统简洁的学习方法。原型是指在范畴的成员中,位于中心位置且更加典型的事物。「おろす」的最基础的意义是用法1的[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这就是「おろす」的原型意义。在这片文章中,「おろす」是如何从原型意义转变为各种各样其它的意义的,在「おろす」意义扩张的进程中,人们的认知起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认知的视角来整理一下「おろす」的意义用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おろす」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