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物质世界存在某些对称性,使得物理学理论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从而使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物理中对称现象比比皆是,对称的结构、对称的作用、对称的电路、对称的物像...  相似文献   

2.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由于物质世界存在某些对称性,使得物理学理论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从而使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猜想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丁维明 《物理教师》2011,(8):47-48,50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物理学理论亦极具对称之美,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具体的物理问题.然而对称性也不是绝对的,物理现象总是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统一,这二者可谓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对称性思想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之中,它反映了科学生活中的物理世界和谐与优美.应用对称思想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对称思想方法也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种思想方法既可以考查基本能力和对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自然,物理学理论亦极具对称之美,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更有甚者,有些竞赛问题如不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对称性,是根本无法求解的。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13)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很多物理现象及规律都具有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由于这一对称性,从而能应用这种对称性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  相似文献   

7.
蔡才福 《新高考》2007,(4):9-13
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更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运用对称性的思维方法我们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对称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充满对称,物理现象、物理规律是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物理学理论也具有对称性.应用这种对称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也能帮助我们求解某些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充满对称,物理现象、物理规律是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物理学理论也具有对称性.应用这种对称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也能帮助我们求解某些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思维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知道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中存在着和谐的对称美.使我们不禁感叹物理学的神秘.实际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来源于物质世界存在某些对称性,使得物理学理论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从而使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可以试着去归纳它们,形成网络,以加深对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的认识,从而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如何利用"对称性"解答特殊碰撞类问题的案例分析例1如图1所示,一直角形的光滑的墙壁,现有一质量非常小的弹性小球从离水平面高度为h,离竖直墙壁距离为x的O点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与竖直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后  相似文献   

12.
钱璐 《物理教师》2008,29(1):37-37
2007年扬州市高一物理(必修)调研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某人以v0=2m/s的初速度将质量为m的小球水平抛出,小球落地的速度为vt=4m/s,g=10m/s^2,求:(1)小球抛出时离地面的高度;(2)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物理测试中笔者出了下面的一道题 :质量图 1为 m、带电量为 q的小球从距地面高为 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 .在距抛出点水平距离为 L处 ,有一根管口比小球直径略大的竖直细管 ,管的上口距地面 h/ 2 ,为使小球能无碰撞地通过竖直细管 ,可在管子上方的整个区域加一场强方向向左的匀强电场 ,如图 1所示 .求小球落地时的动能 Ek.一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 :全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小球只受重力的作用 ,根据动能定理 ,重力做的功等于小球在竖直方向动能的增加 ,即 Eky=mgh.而在水平方向上的末动能为零 ,即 Ekx=0 ,所以Ek=Ekx2 Eky2 =mgh.…  相似文献   

14.
弹跳的小球     
例1将一弹性玩具小球,以水平速度v0抛出,与光滑水平面发生碰撞时,有能量损失.设小球自地面弹起时的竖直分速度与碰撞地面前的竖直分速度之比为k(k<1).求从小球被抛出到停止跳跃,通过的水平距离.  相似文献   

15.
韦莲英 《物理教师》2008,29(2):61-6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4章有这样一道习题:在距离地面某高处,将一个小球以速度珈沿水平方向抛出,抛出时小球的动能等于重力势能.设小球在空中飞行达到某一位置A点时的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不计空气阻力,设小球在A点时的重力势能为零),则小球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小球从抛出点到达A点的飞行时间为____.(粤教版2005年9月第2版第97页至98页习题四第14题)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的题解与教学中 ,有关系统内相对运动的习题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难点。本文通过几个例子 ,说明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 1 质量为 m半径为 R的小球 ,放在半径为 2 R质量为 2 m的大空心球内 ,大球开始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当小球从两球心连线的位置沿内壁滚到最低点时 ,如图 1所示 ,大球移动的距离为多大 ?析与答 小球沿光滑的内壁滚下。将小球和大球看成一个系统 ,它们在水平方向上的动量守恒。且初动量为零。这样系统的质心位置不变。设大球相对的地面移动距离为 s1小球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是 s2则有 :2 m…  相似文献   

17.
王平杰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3):32-33,F003
在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 ,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如物理的运动、电场、电路和光路等等 ,往往具有对称性。因为对称与不变具有等价性 ,所以在物理学中 ,对称具有更深的含义和广泛的应用。而且它可避免繁琐的数学推证 ,一下子抓住问题的物理本质 ,迅速而简捷地解决问题。1 运动的对称性运动的对称性 ,一般反映在运动轨迹和运动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上。最典型的是抛体运动、类抛体运动和振动。例 1 如图 1所示 ,在平行板电场中 ,有一质量为m ,电量为q的带负电的小球 ,用长为l的细线悬挂。将小球拉至水平位A ,由静止释放。当…  相似文献   

18.
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都有分量形式,有时用分量形式来解题非常方便.有同学发现,某些习题在物体运动的分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所得结果与用其它方法求得的结果相同,于是总结出“动能定理的分量形式”的“妙法”.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吗? 例1 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 q的小球从距地面高为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距抛出点水平距离为L处有一根管口直径比小球直径略大的竖直细管,管的上口距地面h/2 高.为使小球能无碰撞地通过管子,可在管子上  相似文献   

19.
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中存在着和谐的对称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来源于物质世界存在某种对称性,使得物理理论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从而使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世界上的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对称性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和过程都存在或产生它的对应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志耀 《新高考》2007,(4):14-16
有些物理问题所涉及的物理过程有不止一个,对于这种多过程的物理问题,我们通常将之分为不同的几个过程分析求解,但如果不需求中间过程的某些量,可不考虑过程细节,而只要对其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建立方程即可求解.这种方法就称为全过程法.其思想是对物理问题在过程分析基础上的整体把握,对全过程一步列式,直接求得结果,大大地简化了解题过程和数学运算,显得快捷巧妙.本文将结合具体问题探讨如何运用和巧用全过程法来分析和解题.1.全过程应用运动学公式例1将一小球自15m的塔顶以10m/s的初速竖直向上抛出,求小球从开始抛出到着地需多长时间?(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