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古文运动的深入,呈递减之势。这些成分集中分布在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体中,在叙事性文体中,句式则以纯正散体为多。借助骈句议论和抒情而纯用散句叙事的文体特征,甚至经常表现在同一篇文章之中。韩文中还存在着宇教和平仄基本保持着“四六文”的原有特征、而两句间的对偶和韵律已不复存在的“亚骈句”形态。  相似文献   

3.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六朝人对“文”的观念辨析包含对“文”外延的界定和对“文”的内涵探讨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泛文学文体观念和纯文学文体观念被戏剧性定位于六朝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性 ,但都表现出重采、重情的对纯审美内核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一 骈文即骈俪文,是以词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固定的名称,梁简文帝(萧纲)称“今体”、“今文”①,刘勰叫“丽辞”。②但这并不是固定名称,后世亦未用这些名目。骈文是同古文(即散文)相对的。中唐韩,柳举起了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帜,掀起了一场以反对骈文为目的的古文运动,骈文的地位受到冲击,于是骈、散之分正式出现,清李兆洛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②这就是说唐以前文体虽然发生了变化,而新的名称却没有出现。中唐虽“目六朝之文为骈俪”,但庸人的习惯称呼是“时文”或”四六文”。其所以叫“四六文”,是因为骈文以四六句式为主,晚唐李商隐又把自己的骈文集子叫做《樊南四六》,故得此名。郭锡良等人说:“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④  相似文献   

6.
科学小品是周作人自域外引进,率先尝试、创造的一种美文体式,迄今尚未被周作人文体研究者所关注。它既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周作人锐意创建新的现代散文文类的变革精神,也为人们提供了足资鉴戒的文类新变的艺术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学的自觉和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视,追求形式之美成为魏晋六朝文学的显著特征,文士为文多造骈语俪句,讲求隶事用典,注重声律音韵,骈俪之风渗透到各式文类语体之中。批评文体自不例外,文论家普遍重视文辞形式的审美效果,认同丽辞为文学发展之正轨,不仅在理论上证明它的合理合法,更通过文体的创作实践在“以文论文”之中确立其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骈文并不是六朝骈文的简单回复,其中包含着自中唐古文运动以来文章变化的特点。其文章的特点是"骈中运散",首先是有意识地区分骈散,有意识地将骈散加以对立;其次是注重抒情性,改变过去骈文矫情的特点,继承了六朝时期徐庾骈文和韩柳古文的抒情传统,抒发真情,注重"写心"。李商隐文章对晚唐文章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9.
以逻辑的观点来考察.现有的文体系统存在分类“标准纷杂”,类别“杂乱而琐碎”等逻辑缺陷。其实文体的划分应当以其本质属性——社会功能为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文体分为实用文和艺术文两个大类;实用文包括民用、公务、科教、新闻等四小类;艺术文包括诗歌、小说、戏曲等三小类,从而构成一个门类清晰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在荒野上叫喊”,是周作人对于自己从事思想启蒙工作的一种认识。为此,他从魏晋六朝文化里借取了许多积极有益的资源。在他看来,魏晋六朝时期虽是一个新的思想启蒙时代,但同时又因异族的入侵而对国民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以故,周作人对于其时的隐士现象抱着深切的同情态度,这一态度与其本人后来的思想转变及现实人生选择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治汉语史者一般用“VO杀”格式来确定动结式的产生年代。文章通过分析汉魏六朝时期的相关语料,认为“VO杀”结构的存在并不是当时真实的语言事实,中古汉语的“VO杀”只是受佛经翻译文体的影响,并受制于这种独特的文体和语体的一种暂时的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12.
西夏佛教术语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文的佛经译本使用了两套不同的词汇,一套是据汉语译出的,一套是据藏语译出的,可以分别称之为“汉式词”和“藏式词”。有的藏式词在西夏开始译经时就在使用,这暗示着藏传佛教输入西夏的时间可能远比当前学界估计的要早。  相似文献   

13.
从内容特色和文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禅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文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待点。文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涩……”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的文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14.
北宋初期,对西昆派的反对形成了北宋的骈散对立。欧阳修为了避免与传统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通过以文体为四六,即将古文创作的方法技巧运用于四六创作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四六文章形式。以文体为四六又和以四六为文体相联系在一起,欧阳修的古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四六句式的整齐对仗,把四六的节奏引入古文之中。欧阳修改变了传统文章中骈散绝对对立的情形,使骈散再度融合,成为新的文章风范。  相似文献   

15.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简论翻译小说在中国流布之始翻译小说流布中国是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后。在前,世界文化虽与中国文化有过两次交流,但均不是小说。第一次交流是通过翻译佛典,可称之为“译经”时期。这个时期之发轫是很早的。《尚书·周传·归禾篇》已有记载;下至隋唐,中经秦汉两晋,翻译佛经可谓盛举。因译经与佛教密不可分,故翻译家大抵是僧人。西晋初  相似文献   

18.
(一)且看周作人怎样看《游山日记》 周作人散文中有一类“笔记体散文”,钱玄同曾戏称为“文抄公体”。此类散文最易引起争论,因为全篇以引述他人原文为主,其中仅用少量作者自己的话相连缀,不识者常批评其“专抄古书,不发表意见”,言外之意即失去了作者“自己”,这就犯了散文之大忌,也与周作人自己的一贯追求相违。据说周作人的老友林语堂晚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过这样的批评,周作人知道后颇有隔膜之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略作辩解。强调自己是在作文体实验。举出的例子中就有收入《风雨谈》中的《游山日记》。或许我们正可以从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在六朝的诸种文体中,启文的骈化较晚,到刘宋时期才出现骈体之作。这一时期,启文也开始产生新变,出现了谢物小启。尤其到了梁代,谢物小启呈雨后春笋之势,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远远超过了用兼表奏的启文,并成为六朝后期四六化色彩很强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20.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