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活用例谈巢湖卫校刘经宇一、名词活用的一般动词(一)名词后面有代词,此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针之不过四分《华佗传》例①中的“蹄”,例②中的“针”,都在代词“之”的前面,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蹄”是“踢”的意思;“针...  相似文献   

2.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是少见的,但在古汉语里却是常见的。下面谈谈在哪些情况之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一、代词前边的名词都用作一般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去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木匣子装。 因为代词(除特殊指示代词“者”外)前面不可能有定语,所以代词前面的名同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3.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4.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本)第四册选入了沈括的《采草药》一文。其中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一句。教材第184页对“粪溉”的注释是“施肥浇灌”。这显然是把“粪”当成了名词用作动词“施肥”。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应该把它看作名词用作状语“用粪”。要辨别一个词在句中活用为哪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相似文献   

6.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7.
1.decide decide的意思是“决定”,用作及物动词时,后面可跟名词、代词、不定式或从句等作宾语。例如:They decided to go to France for theirholidays.他们决定去法国度假。They decided that they would not go tothe cinema tonight.他们决定今晚不去看电影。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可与介词on连用,意为“决定做某事”。例如:We have decided on going for a trip nextweek.我们决定下周去旅行。【中考链接】(用括号内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Many people decided______(move)tothe countryside because of much air pollutionin the city.(2006盐城市)【解析】填to move。decide后接动词时,必须用动词不定式。2.forgetforget的意思是“忘记”,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可跟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以及从句作宾语。但接动词不定式与动名词作宾语时意义不同,forget to...  相似文献   

8.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9.
文言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着固定的公式。这种名词作动词用的现象,可分为作一般动词用和作特殊动词用两大类,作特殊用,又可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对动用法、为动用法、给动用法。用法不同,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也不同。第一、名词作一般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一、物名词和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时,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是名词“用” 名词 动词。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驴”的战斗工具,“用蹄子踢”。 2、“范增数目项王”——目,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范增用的工具,“用眼看”。 3、“尉果笞广”——笞,板子,作动词用,兼表“尉”对付“广”使用的工具,“用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一、名词用作动词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3.用一个状动…  相似文献   

11.
1 all,both 二者均可用作形容词、代词或副词,意指“都”、“全部”,但它们的使用范围不一样。 all用来指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人或物。用作形容词和代词时,修饰和代替复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用作副词时,其位置通常放在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行为动词之前。例: (1)All the runners got ready to run.  相似文献   

12.
词类的活用,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原属甲类的词灵活地用作乙类词,使其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要判断一个词是否用作另一类词,应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它体现出来的语法特点去分析。一、名词用作动词,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 1.名词不能带宾语,据此可以判断,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器”原为名词,带上宾语代词“之”,就用作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言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如何判定一个名词作了动词呢?下面我们从十个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文言虚词“之”常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所以,宾语“之”前的名词就往往用作动词。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中宾语  相似文献   

14.
Promise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Promise作动词用时,常见的意思是“答应,许诺”,其具体用法归纳如下: 1.后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常可以带间接宾语,即构成promise sb. sth. 或promise sth. to sb.的句型。例如: He that promises toomUCh means nothing.许愿太多的人是不打算兑现的。(谚语)  相似文献   

15.
1.LookattheclothesonMrsGreensclothesline.(L.53)(看格林夫人晒衣绳上的衣服。)句中的clothes用作名词,意为“衣服,服装”。当clothes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复数形式。例如:Therearesomeclothesontheline.(晒衣绳上有一些衣服。)line在本句中的意思是“绳索”,它还可以表示“线,电话线”的意思。例如:Thisisatelephoneline.(这是一条电话线。)2.Whoseclothesdoyouthinktheyare?(L.53)(你认为它们是谁的衣服?)句中的whose是who的所有格形式,同时,也是疑问代词,意为“谁的”,可置于名词前作定语,也可单独作主语、表语及宾语。例如:W…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常见的活用情况约有:(一)名词用如动词,(二)形容词用如动词,(三)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四)名词用作状语,(五)形容词用如名词,(六)动词用如名词,(七)动词用作定语等。今先将观用的初中二、四、六册及高中二、四、六册课本中一些例子摘述如下。(甲)名词用如动词本用为名词、活用如动词的,例如: (1)侯“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侯,封侯的意思。(2)业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业,本系事业,这里是为其事的意思。乐业,乐意为国家做事。  相似文献   

17.
<正> 古汉语的传统教法运用起来驾轻就熟,所以人们不愿摒弃。然而它使学生泥古不化、述而不作。我们根据成人理解力强而记忆力差的特点,对古汉语的旧教法实行大胆改革,其作法是“三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由于古汉语知识浩繁,即使讲得再多,也不过是举例发凡而已,因此必须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教给学生治学方法,即“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把开启古汉语知识宝库的钥匙,使之终身受益。例如,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除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一个名词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等,来判断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我们给学生总结出十种辨识方法:一、代词和名词充当宾语时,它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二、状语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三、名词前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的“(朱亥)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晋鄙”注释为:“拿出袖子里的铁椎,用铁棰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笔者认为,后一个“椎”在句中用在动词“杀”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用作动词。王力的《古代汉语》指出:“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进城梯而下之.”课本的注释是:“(李进城)用梯子引下他来.”根据课本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句中的“梯”和“下”的解释,即“梯”译成“用梯子”,实际上是看成名词用作状语,“下之”译成“引下他”,实际上是看作一般动宾关系.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梯”应译成“搭梯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下之”应译成“使他下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是两个动词共戴一个主语的连谓式单句.用符号表示是这样:进诚梯而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