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她诗作不多,却不乏精品.她的诗作综合了前期和后期新月派诗歌理论的精华.她继承了前期新月派的“唯美主义“创作观,又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实践了后期新月派“回到内心世界“的理论主张.同时作为一位知识女性,在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积淀之后,她的诗风又契合了后期新月派的“主智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丁儒豪 《学语文》2011,(6):54-55
林徽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有着自己的一片灿烂天地。曾被胡适称赞为“一代才女”。是后期新月派濒临消亡时出现的另一朵奇葩。她的诗风虽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着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对爱与美执着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三十年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从“飘忽途程中的美丽梦”而到“冷风吹起的记忆残片”的心理轨迹,以至给论者留下了“一个总走不出闺阁深院的,在粉红抑或枯黄的诗笺上低低倾诉的女诗人”的深刻印象。而她虽属新月派的一群,但在艺术上由于染上了中外象征诗风,采用了冷静具象、打破语言的习惯、形式与内在情绪契合等手法而显示出与众不同,是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唯美的叙事--林徽因小说《钟绿》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受新月派和英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她早期的诗歌和小说都呈现出明显的唯美倾向。其中短篇小说《钟绿》更是以它对美别具一格的抒写方式成为一个典型的唯美文本,在中国现代文学众多小说作品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30年代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①。但由于其诗未曾见集,其本人又游离于革命大潮之外,偏好低吟绵绵无绝的个人哀愁,与那特定的拯危救亡的时代气氛不甚合拍,其诗作曾倍遭冷落。近几年来,这方尘封已久的胜景才日渐被发现与开掘。本文拟从情境与语言的角度对其诗作略加分析。 林徽因跻身诗坛的1931年,“新月派”尚存一缕余息,现代派已露尖尖荷角。作为两派的过渡诗人,林徽因的诗作呈现出由浪漫主义直抒胸臆向现代主义意象表情过渡的鲜明特征。她的不少诗歌已吸取了现代主义意象表情的养分。 关于意象,庞德在《意象主义的几不》一文中将其定义为“那在一瞬间呈现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我认为,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对象的复合体。在这里,主观精神呈以具体的感性形态,具体形态表现具体的思想感情。林徽因在《怎么一回事》中曾有过如此阐述:“在  相似文献   

6.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作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8.
福建籍女作家林徽因,早年是新月派的成员,是新月派里仅有的两个女诗人之一。林徽因是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多发表于三十年代的报刊上,生前从未结集出版。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她完全被遗忘在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他早期诗歌的体式经历了从“新月”体到“现代”体的转变,可以说这一变化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派”大部分诗人和这一诗歌流派诗体上的变化和发展。从何其芳诗歌体式的演变中亦可见出,30年代中国新诗体式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1903-1955),又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上世纪30年代曾从事新诗、小说创作,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风格委婉细致,讲究韵律,富有音乐性。这里所选的诗歌《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2.
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林徽因和方令孺,跟那些过眼云烟的时髦著述者相比,她们的作品数量也许微乎其微。然而,由于她们的创作别有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星空里,如慧星横空,曾留下一抹光华,令人难以忘怀。本本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上各种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月派也应运而生。它跟当时的许多文学流派一样,一方面,植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北京香山,对于新月社的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确实是不能忘怀的。1931年春夏之交的香山,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该忘记,这里不仅是女诗人林徽因诗歌的诞生之地,而且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终结之地。而这一切是和林徽因的病与徐志摩的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追踪探源。看看香山在两位诗人笔下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月 《文教资料》2010,(16):5-6
新月派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倡导并尝试用白话翻译西洋诗歌、用白话创作诗歌,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文体。本文阐述了新月派的形成、特点,同时也探讨了新月派诗歌翻译活动对中西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穆木天、杨骚、蒲风、森堡(任钧)等发起,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的中国诗歌会(下简称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致力新诗歌运动的团体。诗歌会《缘起》表明,它的崛起适应了“九一八”事变后“急雨狂风”的时代要求,并受左翼文学大众化的直接推动;它不满于诗坛的“沉寂”,不满于新月派、现代派为代表的“把诗歌写得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的“洋化”和“风花雪月”的倾向。诗歌会正是在与新月派、现代派对峙的背景下开展新诗歌运动,并形成新诗歌派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30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现代派代表着一段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虽然该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40年代的“九叶诗人”和新时期的青年诗人,都是从现代派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因此说,现代派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派诗歌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又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风大异其趣,其审美特质在于它是古典意境与现代意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倾向的统…  相似文献   

18.
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两位新月诗人方令孺与陈梦家在来往书信中表达了相互关爱和相互激励之情,传递着真挚的友谊。从他们共同喜爱的英国著名童话《彼得·潘》以及相互之间诗文切磋与交流诸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友情总体上呈现出平等性和爱助性特征;两人的交游主要与南京文德里文艺沙龙、新月派刊物《诗刊》和《新月诗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以及新月派诗歌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