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范莲子,今年七十五岁,住在绍兴市皋埠桥河沿。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写到的范爱农,就是我的父亲。范爱农在皇甫庄的时候父亲范爱农,名肇基,号霭农,小名阿庆,书名叫范斯年。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农历三月初三),出生在绍兴皇甫庄。他从小跟村里的农民很熟悉,村里人都亲热地喊他“庆倌”、“魁倌”。皇甫庄在绍兴城东北三十多华里。这里,村外四面环河,村内河流交叉,处在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带。因此,我们乡下有“皇  相似文献   

2.
范爱农遇难后,他的挚友鲁迅先生为此写了《范爱农》一文,表示了沉痛的悼念。文章里有这样的话:“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是还是自杀。”“我疑心他是自杀。”范爱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范爱农的女儿、现年七十四岁的范莲子在接受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访问时说:她父亲是被人谋害的。范莲子说,她父亲从小就爱游泳,水性很好。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范爱农》(北京版必修一)一文记叙了爱农之死: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这里"同乡"为周作人。1912年7月10日,爱农落水而死。《鲁迅日记》7月19日,接二弟信,闻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7月22日夜又写了《哀范君三章》,表达了对范爱农深切的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现存的旧体诗中,专为悼念友人而作的就有四首:1912年的《哀范君三章》,1931年的《为了忘却的汜念》 (亦作《无题》),1933年的《悼杨铨》和《悼丁君》。这四首诗悼念的对象是亲密的同志和战友,而且死于非命,惨遭了反动派的毒手。就范爱农的死,鲁迅说:“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所谓“君子无终,越之不幸” (《鲁迅日记》1912年7月19日),即明确地道出了诗人因范爱农的死于非命而愤慨不平。实际上,范爱农死得还要惨,他“既不是自杀,也不是酒醉失足落水而死,而是被仇人所谋杀”,“谋杀范爱农的真正元凶,可能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范爱农》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从课文注释看,鲁迅怀疑他可能是自杀。在高中课本“自读提示”里,说他“酒醉落水而死”,显然看作是“失足”。我认为“自杀”与“失足”之说都是不足据的。1988年9期《名人传记》登了张士瑛《范爱农之死》一文。读了此文,疑窦顿开,原来范君既非失足也非自杀,而是遭人暗算,属于他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范爱农的死不仅仅是清醒正直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为此,他写下了日记,写下了《哀范君三章》.十四年后,又"旧事重提",以散文的形式写下了《范爱农》这篇闪耀着批判锋芒的作品.《范爱农》是那样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这除了史料翔实,感情真挚外,还得力于抑扬法的成功运用.文章先从发电报的争论写起.反清猛士徐锡麟被清政府杀害,他的心被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消息传到东京,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不满,为打电报痛斥清政府而分成两派.当鲁迅提出发电报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的回忆散文《范爱农》,浓缩了他青年时代长长十年的革命经历。其中谈到他与徐锡麟、秋瑾、陈子英的一段关系。也谈到了与王金发有关的越铎日报案;谈到了辛亥革命后范爱农的被封建复辟势力迫害而死。但没有谈自己在这十年中出生入死的革命业绩。他同浙东农民会党的关系,当然也是隐而不谈。其实鲁迅与浙东农民会党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9.
《范爱农》一文中,作者和范爱农有这么一处对话:"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是在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时,而这个对话则是一九一○年.显而易见这是鲁迅先生的笔误.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11.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看完《朝花夕拾》的人大概总不会忘记那个说话钝滞尖酸、眼球白多黑少、喜欢喝酒乃至酒醉而落水身亡的范爱农。范爱农为什么会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想,鲁迅先生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范爱农是鲁迅先生早期的战友,他耿介、爽直、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跟旧势力同流合污,除了绍兴光复后的那几天他着实高兴了一阵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回忆散文《范爱农》已被选作中学教材,鲁迅和范爱农“通电之争”的问题自然要提出来加以考察和辨析。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谈到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害,在日本的绍兴籍学生开同乡会的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14.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刘亮程的《先父》则首先,并且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切入题材,很少写父亲生前之事,却多写丧父后“我”历年对先父的幻想之形。本文在虚拟的对话氛围中以“我”对先父的渴望、怀念、愧疚、反思和反省,以及我丧父后与日俱增的落寞、迷惘、痛苦和无奈等心理轨迹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鲁迅作品中的“范爱农喊出鲁迅”、“闰土父亲来到百草园”、“金心异要我写小说”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分别是“诗化现象”、“虚实互渗”、“影射手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17.
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组成的《红高粱家族》可说是莫言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本文从"我父亲"这个形象入手,对童年视角、父亲形象和成长历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开辟莫言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正>翻看父亲陈迈众收藏的一些黑白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董必武、贺龙与父亲所在的湖南皮影队成员的合影。站在父亲左边,是一位身着西装,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那诗人般忧郁的艺术气质,格外与众不同。我好奇地问父亲,此人是谁?他是田汉先生!你不晓得?晓得,当然晓得。田汉的大名,如雷贯耳。那些年,人们差不多都看过他的《名优之死》、《文成公主》、《关汉卿》、《扬子江暴风雨》、《金鳞记》、《谢瑶环》等戏剧,他的《毕业歌》、  相似文献   

19.
一、表注释或补充。如: ①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范爱农》)破折号后的内容补充说明句中的“我”②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呐喊〉自序》)  相似文献   

20.
皋陶断案     
天气出奇的热,皋陶大人照例不休假。这天,他在书房里翻着刚寄来的《国际法制报》,忽然看到一则颇为惊人的消息:古希腊反动派头子苏格拉底,因犯亵渎神灵及败坏青年罪,近日被判处死刑。昨天,苏格拉底于狱中畏罪服毒自尽。皋陶叹口气卷起了竹简,竹片上石青色的天平图案泛着冷冷的光。皋大人想起,前阵子荀子老师整日地夸奖苏氏,并说要接他来列国讲学。唉!如今圣哲驾鹤西游,只落了个畏罪而死,这真是千古奇冤哪,苏氏身不逢地啊,若是逢着我皋陶绝不至于如此呀! 天热难耐,皋大人心烦意乱,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忽然堂鼓“隆隆”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