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有很多种观点,如楚辞说、成相辞说、柏梁台诗说等。本文指出,虽然楚辞、成相辞等在七言诗发展中起过不等的作用,但这些只是七言诗发展中的“流”,七言诗的真正的“源”应是先秦楚的地方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七言歌谣。  相似文献   

2.
先唐七言古诗起源于民间歌谣,受文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的影响曲折地发展着。文人七言诗从模仿民间歌谣始,经过了草创期,即以单句或短篇为主;继之到了发展期,曹丕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具有开拓意义的诗史地位,后来鲍照在七言诗诗句、用韵方面取得突破,七言诗才最终成熟起来;最后,到唐代李白、杜甫手中,七言诗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七古风貌,最终赶上五言诗,形成五、七言诗并驾齐驱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七言诗从汉代发展至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诗发展的一次重大变化,曹丕将七言形式与乐府旧体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七言诗。鲍照依照其体.不仅在题材方面,较曹丕的《燕歌行》更为丰富,更为宽广,而且艺术方面也更为成熟,更为精湛。自他以后,七言诗就在南北朝文人的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到粱陈时期,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善,韵律也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4.
黎昔非《唐以前的七言诗》一文久佚,经长期辗转查找,发现于上海市档案馆。这篇重新面世的佚文探讨了唐以前七言诗的起源和演进,是20世纪30年代七言诗研究的先期探索,在民国学术史上具有史料价值。经过对七言诗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整理,可以发现佚文中的《饭牛歌》起源说促进了此后民间歌谣说的正式提出;唐前七言诗演进结论的得出得益于穷尽式检索、随文附注按语、数字统计等研究方法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5.
七言诗之来源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诗脱胎于楚声楚辞无论是句式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可能。七言诗应来源于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主要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的特点是句子中不带“兮(些)”字。这类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才是孕育“七言诗”之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梁陈时期七言诗发展状况的评述,指出梁陈时期不但产生了数量丰富的七言诗创作,而且此时的七言诗歌创作在诗歌格律上也有着诸多讲究和开拓,对后世七言诗,特别是七言律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七言诗在唐代大放异彩,可谓达到了艺术的颠峰,但它在唐代之前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七言诗创作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是张衡《四愁诗》.到曹丕《燕歌行》,可以说基本定制.鲍照的大力创作,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梁陈时期,七言诗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8.
曹丕之所以能在"五言腾涌"的时代独辟七言蹊径,一是因为七言诗增大了容量,能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感情;二是曹操不喜七字句中的"兮"字,曹丕即以实词替之,使七言诗趋于规范;三是曹丕深受两汉杂言影响,在探索中创作出七言诗歌。而影响鲍照者,主要在于词汇、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20,(2):53-56
在广西出土的铜镜中,汉代铜镜所占比重较大。从类型学上分析,汉代铜镜铭文的主题有祈福辟邪、相思毋忘、十二地支、材质介绍、宣传介绍、宗教信仰等几类。分析广西出土的汉代铜镜铭文,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的铜镜特点和汉代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1504页: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1050页: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246页: “七言诗,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是有贡献的。” 王力《汉语诗律学》14——16页: “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始于西汉。相传《柏梁诗》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但也有人疑心是伪作。”(按:顾炎武《日知录》已经证明是后人拟作。) 接着,王力先生举出汉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万岁为乐岂云多” 又举张衡《思玄赋系辞》: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韩荆州书》体现了诗人强盛的气势,强烈的自信,充溢着一种恃才傲物,不可羁勒的精神和力量,这是真正的盛唐之音。  相似文献   

12.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比较陶渊明、李白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差异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由魏晋到盛唐文人士子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思考。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表现了飞鸟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李白不仅将飞鸟意象推上了一个高峰,还从整体意义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是千百来人类追求个性的自由抒发,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奋飞的精神,由魏晋到盛唐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司马相如是汉代最重要的辞赋家,是他将汉赋定型并推向成熟。他的辞赋最让人称道的是其磅礴的气势。前人谓此气势是汉帝国初期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体现,是相如天才的创造,但只要注意汉帝国所处的思想背景,就不难发现其与西汉时的道家思想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域屯垦戍边诗是着眼于地域与诗歌题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歌分类。南朝文人没有踏入西域的机会,也极少有专咏西域屯垦戍边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典故、意象的方式.使汉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在诗歌中复活。这些诗歌中的意象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欣赏与激励,不仅承接着过去,也开启着未来,昭示着西域屯垦戍边诗萌芽时期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盛唐气象是文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典型概括。唐人不再像汉人那样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大赋,可是唐帝国所酿就的时代精神风貌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体现出来,诗歌就成了唐人驾轻就熟的最佳表现手段。从文体交融的角度看,唐诗正是接受了赋体的影响,发挥出五七言诗歌的强大优势,代替大赋那种笨拙、堆砌的形式,以其阔大雄劲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方式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收录的汉代楚辞作品,都是祖述屈骚的模拟之作。这些作品在模拟的过程中沿着屈骚的游仙情节,大肆铺绘神仙幻境的离奇缥缈,在对游仙幻境描绘的指向上,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游仙幻境被有意放大;同时,在游仙修德的想象中,以人间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刻意将隐居仙境描绘得十分清新优美。但由于汉人已经少了屈原的那份执著与刚烈,这些拟骚体诗作在寓托屈原式思君贤臣之形象的哀怨主题、落拓志士远游自疏的情结时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隐逸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诗中的《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写出了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写出了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这六首诗,不仅写出了他们物质生活贫富悬殊的两极世界,而且还写出了他们精神生活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汉朝历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