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担任《伊犁垦区报》总编辑7年的时间里,宋卫基本上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有位同事说,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宋总编每天工作12小时;快50岁的人了,工作起来从来不知什么叫累。其实,要  相似文献   

2.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3.
李志刚 《出版参考》2011,(10):27-2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4.
每天的吃饭睡觉都必不可少,每天的上班下班都行色匆匆,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都大同小异.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就像编的电脑程序一样反复运行着,人真是越来越像活着了.  相似文献   

5.
人家朝九晚五,我上班却是晚三晚九。每天出出入人,保安们与我打招呼,“出去呀?回来了?”渐渐春和景明,厚袄子一脱就看见我的小肚腩,赶紧买一辆自行车顺便健身。再遇到保安,他们对我点头,“上班呀?下班了?”不止一回,也不是同一个保安。  相似文献   

6.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7.
纪录中国     
《传媒》2012,(8):12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习惯于凭借经验来判断事物,世界在我们眼中变得不再新奇。纪录片人是一群幸运儿,他们眼中依旧充满着那份生命之初便被赋予的"好奇"。他们用这份好奇带我们重回世界的本真;他们用影像令我们惊叹时空的变迁;他们怀着一颗敬畏之  相似文献   

8.
慎用"航母"     
孙小伟 《传媒》2003,(3):14
时下,也不知从何时、何人起,“航母”成了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最常用的词之一。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能够看得到。广告中有把自己比喻成“航母”的,新闻中有我们的编辑记者把采访对象形容成“航母”的,诸如《x业“航母”起航》、《xx行业打造“航母“》等。零售商业有“航母”,家电业有“航母”,餐饮业也有“航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一  相似文献   

9.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0.
杨向明  易敏  宋效忠 《新闻前哨》2011,(12):54+56-54,56
昨夜今晨巧作嫁衣沐着夕阳上班,披着星星下班。为什么他们总是从昨夜忙到今晨?因为他们要为记者做最好的嫁衣。总编室是参谋部。每天傍晚,他们为记者稿件的安排,给值班老总出谋划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早”字,基本上概括了我们《上流早晨》栏目的特殊面貌。每天早晨7点直播,它是最早同上海电视观众见面的节目;它每天要提供从午夜至凌晨刚刚在上海发生的新闻,是最新最快也是最早的新闻报道。可以说,正因为这个“早”字,才使它独具魅力,一开播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然而,这个“早”字对我们节目组的每个成员来说,却意味着是迎接一场改变生活节奏,增加工作强度的严峻挑战! 每天早起就是件很不轻松的事。记得儿时常嘻嘻哈哈地唱那首“我们每天起得早”的歌,可那时哪有可能每天早起?随着《上海早晨》的开播,我总算真正尝到了每天早起的滋味:凌晨4点半,当别人还在梦中遨游的时候,我就得赶紧起床准备上班了。说实话,难得一天起个早并没啥,可天天早起对于贪睡的  相似文献   

12.
蒋元明1975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当编辑。他作为一个编辑,每天的编务工作是比较繁忙的。上班约稿、编稿、接电话,接待作者来访;下班后又要忙家务,买菜、作饭、洗衣、带孩子。他的孩子才六岁,比较淘气,又喜欢“缠”他.他的爱人,工作单  相似文献   

13.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14.
"上班搞主业,下班搞副业"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常态.近年来,不少人热衷于"搞钱",与此同时,各种可在线上兼职的副业宣称"有手就行""包教包会""在家接单""月入过万",引得很多人心动不已.稳住主业的同时,开发一门副业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 由于门槛低、操作简便,经营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个人账号成了许多人副业的第一选择;而随着喜...  相似文献   

15.
在克拉玛依日报社,编辑人员的作息时间是:下午15时上班,晚上23时下班。而作为编辑部主任,吴燕每天从上午10时就已经坐在了办公室的电脑前,到晚上24时还下不了班。这是她担任编辑部主任6年来的工作常态。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为增强《克拉玛依日报》内容的时效性,把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呈献给读者,吴燕走上编辑部主任岗位不久,就向领导提出编辑部实行夜班工作制的建议,这一制  相似文献   

16.
做了十年的电视人,我内心从不曾平静过,从对电视的懵懂无知到一知半解,从做新闻再到办栏目拍专题,感觉好像每天都踩在钢丝上,哪一天步点错乱一脚踏空,就会从钢丝上摔下来。于是我没有一天敢放松自己,时刻都在默  相似文献   

17.
“生了,生了,王菲终于生了!”这是28日很多媒体的抢眼新闻。在传了无数次王菲生产的假消息之后,5月27日下午1点左右,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的王菲终于剖腹产下一名体重4公斤的女婴,目前母女均安。(5月28日《信息时报》)几乎所有听到王菲生下小孩消息的人,都会长长松上一口气,因为这场“明星生子”媒体大战几乎长达1个月,仅从5月15日到26日,短短一周多时间,王菲就被传生了8次,4次男的4次女的,媒体娱记们每天上班的第一句话已经不再是“吃了吗”,而是“王菲生了吗”。而事情的真相,却让众多媒体记者等到近乎抓狂,已不堪重负。这边厢娱记们马不停蹄…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死心塌地地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时,我们才能享受每天有限的幸福,过得满足而又有意义。” 这是伦丁和保罗通过《鱼》告诉你的道理。 这有多重要? 无比重要!——特别是对成长人来说。 上班族醒着的时间中,有75%用于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准备上班、为工作奔波、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还要想方设法减轻工作压力等等。 如果我们在一生中为工作花了这么多时间,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企业开始重视所谓“标准”了,而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 看看我们的WAPI标准,几次提及,几次搁置。现在又在冲击,有媒体称为卷土重来。暂且不提我们的WAPI标准炒了若干年,  相似文献   

20.
我17岁就到沈阳,在第二百货商店参加工作。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党的关怀。我最早被分配在化妆品组,每天提前上班,做好工作准备,工作中也注意遵守劳动纪律,积极主动地工作。有一次,领导召开会议,说二百和平牌牙膏积压两万多支,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要求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