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六朝时期会稽郡佛教取得鼎盛发展,主要得益于佛教教育活动的开展。寺院教育活动一直居于佛教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会稽郡境内佛教社会教育也在积极开展。佛教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形式培养了众多学问僧,推动了六朝时期会稽郡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夏年在《法音》2007年第4期撰文,从佛教界人士的反思、近代佛教教育情况、佛教教育存在的不足和改革佛教教育的想法四个方面对近代中国佛教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佛教到了近代,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佛学院的概念,由是使传统的佛教教育模式开始有了转变。  相似文献   

3.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佛教有了较大发展,僧侣人数、道场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并出现了本土佛教五大法派。日本佛教各大本山在台致力于布道传教,并兴办教育事业以协助传教。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僧伽教育养成事业主要是通过创办佛教中学、讲习会、佛学院等方式实现,此外,台籍僧侣到大陆海外留学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此一时期,更出现了专门的佛教女众教育,对台湾佛教在战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隋唐佛教长足发展 ,除社会原因外 ,也与佛教教育密切相关。佛教教育的原则和手段有五点 :其一 ,区别对象 ,因材施教 ;其二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其三 ,利用教具 ,直观形象 ;其四 ,启发思维 ,由近及远 ;其五 ,形式多样 ,喜闻乐见。中国教育史之类的著述对佛教教育例不提及一字 ,这不利于认识佛教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吸收其中有益成份。剔除佛教教育的宗教目的 ,其原则和作法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泰国成人教育——佛教与教育的交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泰国的教育背景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介绍了泰国成人教育的基本情况,重点阐释了佛教对泰国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佛教价值观对泰国教育的指导以及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泰国公民教育不仅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方平等自由的民主理念.佛教教育在封建时代占主导地位,起到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在西方民主思想引进之后,两者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泰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两者在公民教育的理念、目的和对象上虽有区别,但本质上并无矛盾.总体来看,泰国公民教育遵循西方民主教育的模式,着重强调民主意识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佛教则提倡兼爱、平等、自由,在道德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影响公民意识.佛教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都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填补了理论与实践、城市与乡村的教育鸿沟,最终实现两者在公民教育上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
陈德平 《文教资料》2008,(35):82-84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庞大的经典,并且已经翻译成多种文字.佛教具有极其广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原理与教育实践方法,对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
段玉明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佛教面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以寺院为基地的传统僧才教育体系已明显不适应于新的僧才培养要求。佛教要求新的僧才培养以僧教育为本、俗教育为枝,两面开展,兼收并蓄。故近代以来,主张佛教教育改革者,将新式教育方法引入传统佛教教育之中。此一改革的肇始者杨文会,在其开设的祗洹精舍学堂中,模仿新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译场教学是汉传佛教早期采用的教育模式之一,非一般寺院所能具备。庐山慧远僧团在译场教学之外,自觉地探索多种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上以佛典教育为主,辅以儒道世典,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唱导教学方法、各随所习的教育原则、七年之期的教学年限,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有宗教便有宗教教育,研究宗教教育是全面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的关键。南诏后期废道立佛,大理国以佛治国一脉相承,“释儒”阶层的出现,标志着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其教育形式是以寺院为学校、僧侣为教师、佛儒经典为课本。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君权佛授来巩固王权、教化百姓、统一思想。佛教教育是形成大理白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大理白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如果不得其法,无论化多大力气,都难以见效。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工作收效不大,其原因就是只重视轰轰烈烈的重要性的宣传提倡,理论主张的阐述等浮于表面的支流工作,而没有人从其源头上做直,本论述了什么是道德教育工作的源头,为什么要从源头上做起,并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比较详细地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源头所在及其由此做起的理由,其中将道德教育与佛教成功的传播的对比分析,将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有修多罗、祗夜和伽陀;对于这三种文体的理解,历来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之处;由上述三种基本文体加以组合,遂形成了印度佛教典籍的五种文体.  相似文献   

16.
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系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方。保山古代的历史文化主要经历了“哀牢文化”和“永昌文化”两个文化时期,在从以夷文化为主体的“哀牢文化”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永昌文化”的传承光大过程中,已经中国化的佛教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ses Buddhism as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s opposed to a religion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lifelong education. The three trainings of Buddhism ‐‐ ethic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and special wisdom ‐‐ are described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The special case of Tantric Buddhism offers a further development in Buddhist discourse on the education of desire, a critical new area of educational inquiry required if we are seriously to addres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paper presents Octavio Paz's ideas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Asian Buddhist culture and Western Protestant culture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 to the signs ‘body’ and ‘non‐body’, and concludes with his Utopian vision of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