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藏北人家》,在199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唯一一个大奖之后,于1992年1月,又入选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由于评委对西藏问题的真实情况普遍缺乏了解和关于纪录片的某些偏好,该片未能获奖。但是该片播放后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将出席这届戛纳电视节的该片编导之一王海兵同志所写的各方反映一文编发于下,也许对于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国际走向有些意义。  相似文献   

2.
91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已落下帷幕。我们创作的《藏北人家》(以下简称《藏》)获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这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它引起我们的深思,引导我们去回顾、探讨创作该片的心路旅程。《藏》片是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系列片《西藏》中的一集。拍片过程说来简单:摄制组6个人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碰巧其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相似文献   

4.
高攀 《新闻世界》2012,(6):206-207
创办于1987年的法国FIPA电视节,是目前世界电视业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电视大奖赛之一。1992年,完全以纪实手法创作的中国纪录片《藏北人家》入围FIPA,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入围FIPA。自此,中国纪录片成为FIPA的“常客”,中国纪录片人也与FIPA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希望以FIPA为坐标,通过梳理历史,关照现实,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称王海兵有三“家”,这就是《藏北人家人《深山船家》、《回家》。三个“家”分别在一、二、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金熊猫”奖,并入围欧洲几国国际影视节.《深山般家人在中国西南部四川境内大巴山区腹心地带,有一条河,叫前河。前河上游叫百里峡。这里水流湍急,峡壁陡峭,岩石鳞峋,交通闭塞,现代工业文明的优势和弊端,仿佛都还没有来得及侵染这一带山水的原初状态。看着画面上的百里峡,不由使人联想起南朝文人陶宏景那段著名的描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相似文献   

7.
人性视角的结构转换──从《两个孤儿的故事》到《人·鬼·人》王纪言,罗振宇在第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辽宁电视台高国栋创作群体选送的《人·鬼·人》获本届电视节纪录片组社会科学类大奖。时在1995年9月,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距这...  相似文献   

8.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9,(35):88-88
陈好 获首尔电视节评审团特别奖 陈好在首尔国际电视节上凭借《纸醉金迷》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这是首尔国际电视节个人最高级别的奖项.同时也是中国演员首次在这一电视节上获得个人奖项。  相似文献   

9.
1998年6月,第四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评比暨观摩活动在北京举行,湖北电视台的入选片《舟舟的世界》在评映的过程中赢得了唯一的掌声,并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和最佳编导单项大奖;1999年元月,《舟舟的世界》入选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决赛,而且是本届大赛亚洲唯一进入决赛的片子;1999年9月,该片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之后,该片又入围了6个国际影视大赛决赛,获得日内瓦南北国际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提名奖等多项大奖。正因为它的轰动,先天智障的舟舟凭着“指挥家”的“天赋”名声大…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家族为什么由绍兴迁居淮安?对此,周恩来本人有两次扼要的说明。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篇回忆故乡淮安的作文《射阳忆旧》(刊于《敬业》1914年第1期)。文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另据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其中《周恩来小传》写道:“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自大父宦于吴,遂徙居焉。”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回家》在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最佳纪录片自然科技类“金熊猫奖”.《回家》讲述是一只名叫“高高”的大熊猫因病被人们收养,在保护区管理所和人们相处了两年以后.于95年春天放归大自然的故事.在电视节上,有国际评委认为,这部片子“以独特的视角,拍出了一个很温馨的故事,令人感动.”有人问我,是怎样想到要拍这么一部片子的呢?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唯一与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剧团的一位女驯化师,她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至今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四年,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和进行可能并无意义的训练。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下文简称张),在十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和制作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英与白》。这部纪录片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获得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同志革命的一生功高盖世,家喻户晓,可是,他早年的编辑出版生涯却鲜为人知。然而,周恩来同志与毛泽东同志一样,都是从编辑出版进步刊物而开始踏上中国革命的征途的。周恩来同志早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卓越的文才。1912年10月(十四岁),在沈阳为纪念母校建校两周年,他写下了《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这篇文章在次年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被选为甲等作文展出。文章后面附有这样的评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及评语一并被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一九一五年,这篇文章又被上海进步书局收集进《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一年多的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于2012年9月2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成功播出。早在今年春季的戛纳电视节上,该片就受到了国际片商的高度关注,英文版预告片在戛纳电视节的官网上,创造了中国题材纪录片最高的点击率。同样,我们也期待这个热度能被延续到国内。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16.
何炜 《新闻前哨》2005,(6):46-47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年会上观摩了张以庆先生创作的《英和白》,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隔一年多,《英和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多项大奖,说明张以庆先生的创作理念和他的《英与白》在纪录片同行中得到了相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24日—2月1日,我作为第19届飞帕(FIPA)国际电视节唯一一名亚洲终评评委,在法国的海滨城市比亚里茨全程参加了这个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国际纪录片节。这期间,我考察了欧洲国家纪录片的创作和营销情况。节目市场的不同中国的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一般都是以包租摊位的形式销售纪录片或栏目性节目。其优点是宏观、热闹而直接,有的制片人和纪录片作者就在摊位现场谈价格签协议。其不足是无法马上看到这个节目,经销商必须在摊位上取得光盘后带回宾馆用随身携带的电脑观看。法国的飞帕国际电视节和瑞士的尼翁电影电视节没有中国电视节…  相似文献   

19.
在这里我想谈谈国外科技电视片的现状和特点,我们武汉电视台开办的《科技之光》栏目播出6年来,先后采购过千余小时国外科技节目,我多次担任过国际电视节的评委,还组织过2000年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因此我对国外科技片算是有些阅历。前天又临时在电视台的片库中找出几个印象深的节目稍作浏览,思考了一点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第八届四川电视节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力月 《新闻大学》2006,(2):120-122
1990年4月,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设置了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欲把它们办成广播电视系统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两个电视节都是隔一年举办一次,前者双数年举办,后者单数年举办。自1991年以来,四川电视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并逐步发展成为了亚洲最著名、最重要的国际影视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电视节目进出口的主要渠道之一。今年举办的第八届四川电视节在延续以往固有风格的同时,呈现了一些新景象,也暴露了一些不足,笔者以亲历者的视角着重谈谈本届电视节上节目交易市场与“金熊猫”奖纪录片评选活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