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启迪,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以人民为本,在认识论上尊重人权,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环境法领域内贯彻和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利益,发动群众参与环保。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前提是“良法之治”。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整合现行环境法是立法的必要,其法制的核心是“普遍守法”,关键在于严格生态环境执法,根本是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现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环境利益相互冲突引发的矛盾,通过分析现代环境利益冲突的种类及特征,根据利益冲突寻求立法完善的途径,主要从立法模式、环境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三个角度进行,提出环境法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中国 ,带给中国环境法的第一个冲击是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环境法的概念和范畴论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可持续环境立法的认识疑障。中国环境法的概念应当回复到以整体环境观为指导的、国际通行的广义环境法概念 ,即把狭隘环境法的调整内容扩展到合理开发、利用、管理自然资源方面的社会活动 ,并重新启用“环境法”术语。复元的中国环境法范畴应当重新界定为三个平行子法 ,即 :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 (狭义的自然保护法 )。中国环境法融合自然资源法合乎法理 ,也符合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法中的首要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严重背离“可持续发展”,应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原则取代之。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为适应环境法制建设的需要,促进环境法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环境法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与澳大利亚环境法中心(悉尼)共同发起。联合举办了“环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将这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提出,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推进现代环境立法的发展与改革变得尤为重要。现代环境立法离不开古代环境立法的经验与教训。在梳理古代环境立法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古代环境立法具有以保障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指导、以严厉的处罚为保障的特点,存在环境立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缺乏统一法律指导的问题,最终导致古代环境立法走向衰败。现代环境立法吸取古代环境立法的经验与教训,应当以强有力的惩罚作为支撑、以《环境法典》作为统一指导、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并以与时俱进作为环境立法的导向。  相似文献   

9.
法典式的立法模式是大陆法系国家立法的理想化模式,法典化程度是衡量大陆法系国家法制建设发达程度的主要的标志.我国环境法的法典化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从环境法调整对象、环境权力体系完善程度、环境法现状看,目前中国环境法不适合法典化.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权利”是无法证成的命题。环境法应彰显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在立法理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立法技术层面上,厚筑环境义务之堤,以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若有一个确定的终极价值为指导,其发展将会更加快速、有效和理智。环境法的终极价值是对人的尊重,表达了对个人、组织、国家以及全人类的生存、发展等各方面权利的完善和发展的意愿,应加强环境行政部门和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的尊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此外,比较对人的尊重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并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行政的发展使得同一行政主体可能同时兼具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于一身,这与传统的严格权力分立的制度产生了矛盾。但现代行政并没有与三权分立完全割裂,而是三权分立学说在现代社会的丰富和发展,三权分立仍是建立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保障,商法的出现不但可以保护商事主体的利益,而且能够全面规范商品经济的秩序,进而大力推进社会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都离不开商法的建立,然而如何确立商法的立法体例却成为我国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选择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学者们各执一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加之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笔者更倾向于选择以德、法、日为立法典范的民商法分立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通达,需要对现有的环境法理论基础进行革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体系,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环境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理应为生态文明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从环境法指导理念的转变,到法律原则的变化,再到立法模式和法律体系的今后发展方向,我国环境法的发展要始终围绕着生态文明这个主旨。虽然我国的环境法仍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但是通过不断的修正与完善,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税收授权立法应包括授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在我国,授予地方税收立法权是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适应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要,并且具有法律上的可行性。在授予地方税收立法权时要维护法制的统一,不得破坏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立法正确”的神话诞生于近代西方工业化的扩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新国家学说”所主张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为理论基础。首先,它主张立法形式的正确性,要么将立法内容交由权力决定,使“恶法亦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要么认为内容出自形式,这纵然令人向往,但终究是个“神”的问题。其次,它假定立法内容的正确性,立法者不颁布“卑鄙的”法律,德国民族社会主义的立法实践,使这一假定成为彻底破灭的神话。“立法正确”的基本神话,可推出另外两个神话:(1)禁止法官造法和准确把握立法原意;(2)启蒙百姓懂法。同样,这两个神话也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文章还探讨了“立法正确”的神话破灭后之可能出路:一是人民的反抗权难题;二是法官如何以理释法。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从立法规划实现率不高、部门利益倾向等方面出发,质疑我国立法规划制度的存在必要性.我国立法规划因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对法律的迫切需求而产生,当下孕育该制度的历史条件并未根本变化,立法规划不可轻易废止.从法律体系建设的角度看,立法规划是法律系统化、科学化的必要手段.从阶级利益的角度看,立法规划制度契合统治者利益.对立法规划中政府部门利益法规化倾向应警惕,但不必过分担忧.立法规划的实现率不高情况已逐步改善.立法规划有必要但不等于毫无问题,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将立法规划制度纳入立法法,明确立法规划为立法程序中的必要程序之一,从而使该制度本身并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环境法治的伦理缺陷入手,从伦理学的视角提出了促进现代环境法治实现的若干途径,并提出应当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确立为现代环境法治的最终目标,以期能为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法律逻辑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远未形成共识,不利于法律逻辑的发展。因而,正确认识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可定义为:法律职业者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特有的法律思维形式及法律思维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