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過對曹雪芹繪畫生活、内務府旗人身份以及從梵蒂岡圖書館所見之"兩蝶一蜂牽牛花圖"、"茄子茄花圖"、"墨蝶紅牡丹圖"的考察,指出曹雪芹通曉中西繪畫技法,其中西洋畫法可能受到了同時在内務府如意館供職多年的郎世寧的影響,并體現在曹雪芹關於"迷筆"、"用光"的畫論中。而這些"曹雪芽畫論"作爲《廢藝齋集稿》的部分殘稿,其存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對於論證《廢藝齋集稿》的真實性有重要意義。  相似文献   

2.
宗室永忠的《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説,吊雪芹》一詩,應是坐實曹雪芹擁有《紅樓夢》著作權最强的證據之一,惟永忠的堂叔弘旿在評批此詩時,却"恐其中有礙語",宣稱不欲一讀。本文即整理出幾個較具體的事例,當試説明參與該小説創作過程的幾位要角(曹雪芹、脂硯齋和畸笏叟),確有可能因欲報復抄家之痛,遂隱晦地透過一些情節或批語來揭發涉及雍正帝的宫闈醜聞。此文對幫助我們掌握《紅樓夢》的成書背景與心態,應具有一定意義,筆者同時亦希望能藉此反省文學研究中的索隱傳統在紅學中應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該知道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石頭記》,但是對其它的幾個名字就有些陌生.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有凡例說道: 紅樓夢旨義 是書題名極[多] [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鑒,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此三名皆書中曾已點睛矣.  相似文献   

4.
范子燁 《中国文化》2015,(1):99-105
<正>《詩品》中"宋徵士陶潜":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①對於"其源出於應璩"品陶之説,前人之評論與研究頗多涉及,此不贅論;對於"又協左思風力"的説法,前人則極少討論,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在鍾嶸看來,左思也是陶詩的一個重要藝術源泉。章學誠(1738-1801)《文史通義·詩話》説:《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爲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别也。  相似文献   

5.
<正>總的來説,中國人對"陰陽五行"應該是比較熟悉了。到現在爲止,中醫還是講陰陽五行,無論是理論也好,還是運用也好,仍然是陰陽五行這一套.更不要説看相啊、算命啊、占卜啊、看風水啊,還是要講陰陽五行的。但陰陽五行非常複雜,到底是怎麼回事。比如陰陽五行怎麼樣相生相克啊,這些理論也很多了。還有陰陽與五行到底是什麼關係,它們到底是什麽時候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有很多不同的説法,有的説是《書經》襄面就有了,有的説是在《管子》裹面就有體現,但更多人説是鄒衍把它們聯繫在一起的,這叫陰陽家.這裏不想討論這些問題,因爲這  相似文献   

6.
雖清宗室弘旿嘗稱己對《紅樓夢》的態度是"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然多數紅迷却甚難發現此書中有政治上極其敏感的内容。本文透過小説中虚擬故事與清代真實史事間的特殊對應,發現曹雪芹於第六十三回所鋪陳的情節當中,很巧妙地作賤其最大仇家塞楞額和胤禛(他倆乃導致曹頫遭革職抄家的主要罪魁)。他先透過在老太妃國喪期間薙頭之芳官,影射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國喪時亦違制薙髪之塞楞額(遭抄家賜死),并以幫芳官改名"耶律雄奴"之舉對塞楞額加以貶損。次用賈敬服丹藥暴卒故事中的幾條"草蛇灰綫"(其中還耙梳出因逾禮參加俞姓石匠會葬而遭免職的雪芹長輩友人陳浩),來對照并揭開其仇讎雍正帝隱晦且荒謬的死因。接着大篇幅記賈敬子孫輩在國孝、家孝期間的不倫醜態,以間接譏刺胤禛一家。由於文中所耙梳出的幾件與故事布局密切呼應的史實,其當事人皆與曹家有特殊淵源,知其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創作時的重要素材,而絶難可全歸諸巧合。前人或因不嫻曹雪芹的家史背景,又不解其置入性寫法,遂錯認相關叙事乃屬"敗筆"!  相似文献   

7.
伴隨着時空環境的更迭,周公事蹟文本變異不絶。目前研究者大多集中關注先秦、兩漢時期的變化,但事實上,從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這一文本系統始終充滿着創新的活力。本文以晋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爲中心,發現此書包含數則過去典籍未傳的周公事蹟,諸如"周公斬紂" "商容評周公" "周公役使召公卜居"等。在聚焦這些傳説的過程中,本文試圖討論作者藉由事蹟的改寫與新創來塑造心中聖人形象的動機,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新創情節匯入古史傳説系統之中,對原先的周公傳説進行又一次重構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在《紅樓夢》中襲替其父擔任"皇商"的薛蟠,應就是可先支領帑金來經營獲官方授權之商業活動的官商。而與此小説創作過程關係密切的曹寅和李煦兩家,恰同爲該官商群體中的一員,又因他們所負责的江寧及蘇州兩織造,亦是承辦皇室用品採買及督造的重要機構,故小説中嘗以精緻宫花、高級樯木、上等人參、珍贵牛黄及四神散等特殊品項,凸顯當時上層社會所擁有的高端物質文化。惟先前紅學界因少有人擁有相關背景知識,又欠缺足够研究工具與能力,以致對這些對象的珍稀性以及相應的專業術語,始終無法深刻掌握。本文即透過e考據之法以較精準且具策略的問題意識,首度具體釐清了前述品項的一些内涵(如宫花的償格、"檣木"爲何、"蘆泡鬚枝"及"渣末泡鬚"的意義,更發現四神散應與知名的安宫牛黄丸同源等),并因此對作者生活知識的厚實度增添許多了解,同時也讓閲讀這本小說的深度有機會進入較立體的層次。  相似文献   

9.
一 關於《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1873年4月,尼采到拜羅伊特做客瓦格納家,帶去了一部謄寫好的文稿,題為《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據瓦格納夫人柯西瑪在日記中記載,尼采在瓦格納的家庭聚會上宣讀了這部稿子,分兩次讀完.這是一本尚未完成的書的草稿,尼采自己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談到這部稿子時説:"這整個東西距合格的書的形式還很遠,我將不斷鞭策自己,還須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嘗試再次——同一題目的第四次——寫作.我曾被迫為此目的進行極為特殊的研究,甚至無畏地涉獵數學、力學、化學原子理論等.  相似文献   

10.
"四教"經典在春秋後期至戰國峙期所面臨的根本危機,與其説是其文本與儀式的存績問题,毋寧説是其傅習與實踐方法的陳舊、淺俗與偏颇。就《诗》《書》而言,主要表現爲純粹的知識化倾向使其在時用性方面受到質疑;而對於禮、樂而言,則是技術性與形式化的倾向使其不僅無法用以维系宗法觀念,反而成爲贵族炫耀财富、助長欲望的工具。面對这些危機,孔子及其部分後學嘗試通過一種"儀式化"的《詩》《書》微引方式来强化《詩》《書》與當下政治、倫理問题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在理論層面對禮、樂進行一系列新的"賦羲"。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四教"之學的體系,并對漢代經學的發展形成若干影響。  相似文献   

11.
我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批判,可以説開始於80年代後期撰寫的<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一書,最初的書名叫<表演人生>,完稿於1987年.當時雖然正處於"文化熱"和"新啓蒙"的顛峰,但却没有哪個出版社願意出這本古裹八怪的書.書稿本是應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約稿寫的,屬於<邊緣叢書>中的一本,但完稿後出版社突然食言,原計劃六本書只出了三本就不出了.拙稿就屬於被遺棄的一本,後來通過朋友交到另外一個出版社,但又在編輯手裹壓了兩年多,最後還是不出.  相似文献   

12.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13.
陳寅恪"詩史互證"法之説值得省思,他的主要任務是"以詩證史","以史明詩"作爲文學研究法只是歷史研究存而不論的"附屬創獲",需要系統闡發。以《元白詩箋證稿》爲中心加以考察發現,從思維方式上看,以史明詩暗含了文史"虚""實"的學科分野和"實"的詩史辨正;從方法特徵上看,此法注重考證,指向於先"實"而後虚,主"實"而略"虚";從釋詩效果來看,指呈了詩和歷史文化水乳交融的有機關係,使讀者在切實可信的基礎上獲得了一種"通解",從而擴大了詩的審美意境。陳寅恪"以史明詩"的釋詩法所具有的理論缺陷,正是通過和錢鐘書辭章談藝的釋詩法形成鮮明的對照而彰顯出來的,這類於思想史上"朱陸之異"和詩歌風格學上"唐宋之别"各自内部的理論映照,正體現了自身獨特的學術價值。從這點上講,"錢陳之争"應當闡釋爲一個學術思想史概念,它是傳統釋詩知人論世法和語源注疏法的新發展,具有現代學術品格,建立起了詩學史上兩大釋詩模型;二者之間有對立而能補充、求分野而可融合,此起彼伏而交互發展。這對今天的文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啓示。  相似文献   

14.
张求会 《中国文化》2007,(1):145-146
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快要出版了,他約我寫幾句話。因爲我這些年也在作一點義寧陳氏的研究,又提前看過此書的初稿,這才壯起膽子答應下來。想說三個問題。  相似文献   

15.
正胡適等前輩學者早年提倡"新紅學"的目的,原本是要耙梳出曹雪芹家族或其周遭親友們所親歷之小歷史與大歷史,以深刻體會曹雪芹在臺前與幕後究竟是如何創作《紅樓夢》的。而此一領域在過去近百年的努力雖頗有可觀,但如今許多重要課題卻也走到治絲益棼的地步,甚至連曹雪芹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都屢遭質疑!  相似文献   

16.
攝影者的陳述崩裂、地震等詞匯常用來比喻一種歷史的巨燮,尤其是革命.比如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有人將其視爲"火山爆發"①.此種修辭的合理性實際是在語言形象之外的.辛亥革命將皇朝統治轉燮爲共和體制,不僅改燮了中國的政治圖景②,同樣也劇烈地改燮了它的地理風貌和人們對這種風貌的感知.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兩本杭州西湖攝影集,對此提供了富有説服力的證明.一本是《西湖風景書》③,初版於1910年——清王朝覆(滅)的前一年;另一套《杭州西湖》三集,是《中國名勝》系列叢書第四種.第一集初版於1 9 1 5年;第二三集初版於1 920年.這兩套攝影集被摧枯拉朽、革新一切的辛亥革命這一分水嶺所隔開.毫不奇怪,在這麽短的時間内,商務印書館由於政治燮换的壓力無法僅對原書進行修訂再版,而是重出了一本完全不同的集子.④因此,兩本攝影集分别表達了兩個歷史時代:革命前舆革命後、皇朝的過去舆共和的現在.盡管我們不知道1910年攝影集的拍攝者是誰,但可以肯定的是,1915年《西湖一集》由著名革命活動家黄炎培(1878-1965)舆吕頤壽編纂;《西湖二三集》由追隨黄炎培提倡實用主義教育并熱衷地理學的莊俞編纂.  相似文献   

17.
近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的《金明館叢稿初編》,在《書魏書蕭衍傳後》一文的開始,先生引了《魏書·萧衍傅)冲的-段話,在這段話裏,"侯景之亂"的主角侯景"獻侮"被圍困臺城的萧衍說:"城中非無菜,但無醬(将)耳。"  相似文献   

18.
于光遠 《中国文化》2006,(1):187-194
前些日子《萬象》上發表了我的一篇《曹汝霖是我的親戚》,今天再來寫一篇“曹雪芹是我的校友”。姓曹的同我有緣。下過我和這兩個姓曹的的“社 會關係”,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曹汝霖是近代人, 從時間上我能與他接觸,我下到一歲的時候,母親告 訴我,曹汝霖還抱過我一次呢。他是我的親戚,這一  相似文献   

19.
(一) 《馬一浮全集》即將出版,該書的主編吴光教授約我寫篇序,實在不敢當,但出於對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應了.我必須說明,這篇“序”只是我學習馬一浮先生著作的一篇學習心得.  相似文献   

20.
啓功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曾寫過四首絶句,因是宴席上唱和的即興之作,先生没有保留手稿,故而這四首絶句没能收進北師大出版社所出的《啓功全集》、《啓功年譜》,乃至2017年出版的《啓功評傅》也不曾提及這次值得一記的"雅集",自然也就没有談到這四首絶句。啓先生這篇佚稿夾在柴德賡先生的手稿裏面,由柴念東先生保存了下來。柴老是北師大老校長陳垣先生的弟子,也是啓功先生的師兄,是一位傑出、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手稿、往來書札、日記等均由其文孫柴念東先生整理并陸續發表。啓先生這篇佚稿由三位作者對其加以考證、解讀,希冀爲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歌特色和生平交誼等方面填補一空白,也從側面揭示著名戲劇家李金鴻先生的一項不爲人知的才藝。更重要的是,從中還能看到在日僞統治時期,啓功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