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人文气息,关注生命个体,关注生活世界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兴趣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刘静 《辽宁教育》2010,(7):77-77
在平时的教研过程中,我发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愿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这正是本次课改所希望的。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上好这样一门综合型课程,  相似文献   

4.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一、生命化教学的内涵 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知识、智慧等认知因素.还包括情感因素,它应是知情的统一体。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重知识而忽视情感、意志、创造力等人格素质的培养,最终破坏了生命的和谐和平衡。为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它特有的魅力和生命活力.人们越来越渴望构建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生命化教学。所谓生命化教学,是指师生在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使生命中的知与情相互作用,相互提升。  相似文献   

6.
张建芳 《考试周刊》2009,(30):176-176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日常生活离不开化学:生命活动伴随着化学反应:化学科学的发展给这个世界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使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多姿多彩。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包括其周围的社会生产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新课程要求的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7.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涯教育是“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手段”。它是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它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需要。所以说.生涯教育是一门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是一门关注生命全过程的教育.是一门关注人的全角色的教育.它是直接通向人的心灵和成长的路径,是对人的深层关怀。并且,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13~18岁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缘于生活、立足生活、高于生活、走向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生命中的心弦,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我的语文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语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与生命活动,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都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使得语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言字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语言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语是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相似文献   

11.
《拼拼贴贴画画》是我校的一门拓展型校本课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特点组织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希望学生能从各种生活材料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热爱生活。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我用心关注身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发现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7,(3):10-10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攀峰博士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发表了《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一文,文中提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菁 《湖北教育》2010,(3):27-28
《品德与社会》是直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门课程。因此,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信、自律、自强的品格。笔者结合华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3单元《吃得更放心》一课展开教学,有效地渗入生命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任军银 《甘肃教育》2011,(17):45-45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农业、医学、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倡导教育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生物教学要注重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6.
周守东 《新作文》2004,(4):24-25
生活不是写作的唯一源头,但却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泉源。“生活如源,源丰而不竭,习作如流,流动而不止”。不管你是心若止水.还是生命如歌,只要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你就能从生活中掬得一捧清泉、尝得一丝甘甜。指导学生写作.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火花”,要力求“围绕生活做章”。  相似文献   

17.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8.
叶志平 《考试周刊》2011,(78):127-128
教学反思,必须从关注细节开始。细节是微小的,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我们每上一次课、每上一门课.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认真总结,潜心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19.
用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引领课堂生活.是课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品德与生活》课标的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