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领域特有事物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在丰富英语的价值和意义、强化英语学习和使用者自我文化心理意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积极作用。认识和研究“中国英语”有利于促进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表达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本质与目的,培养爱国主义及民族认同感以及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面对中国文化在各级各类英语教学中严重缺失的现实问题,提出通过学习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英语",增加英语课程、英语教材、教学范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提高英语教师素质,增强其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等途径来渗透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的一种使用型变体.是英语在中国使用的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英语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其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就此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但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此现象的存在状况等问题涉猎不足。本文意参照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况》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着重对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其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却难以用英语表达,而高职英语教师翻译部分中国文化内容等能力也略显不足。中国文化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涉猎不足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对克服这一状况怀有足够的信心和期待。  相似文献   

5.
在“国族话语”与“社会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心态文化语境中,清末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借助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这种鸟托邦想象展开“中国梦”叙事与抒写。  相似文献   

6.
跟其他的时间观对中国的小说叙事方式影响不一样,循环状或者说圆形叙事结构是中国传统叙事独特的一种叙事模式,其魅力在于取消了叙事中“绝对”和“停止”两种概念,它使因果相对,首尾相连;使时空成为心灵周而复始、轮回运转的载体,成为生命所有企图、欲望和命运的代名词,在繁复多变的现实时空中创造出全新的体验和心理感受。这种风格是属于中国人对自身的有关命运、个体意识、情感等一系列基本命题的独特的思考和解释方式,其产生的基础是循环时间观。西方的线性时间观是在中国追求“富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被引入中国,其影响到中国追求“发展”与“进步”,影响到中国文学叙事主要是叙事结构上叙事时间线性向前,结尾上指向“光明的未来”。最后进入中国的碎片时间观则影响中国文学叙事消解“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超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在文化、文学领域悄然兴起了旨在对抗现实、颠覆传统而进行解构权威、消解主体、多元叙事的艺术表达.实验话剧在这种“后现代”思潮中,以“京城三剑客”为先,在中国话剧舞台上展开了反叛“宏大叙事”、解构传统经典的“拼贴”与“戏仿”,在近乎狂欢、游戏的展演中对“人”进行了彻底拷问,从而彰显了其在新时期文艺格局中独具魅力的后现代性诉求.  相似文献   

8.
何倩  李丽 《海外英语》2024,(2):119-121
在我国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亟待提高。该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调查和测试,分析影响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倾向,并在调研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学习策略,以期为大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郑玲玲 《现代教育》2012,(11):50-51
目前,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导致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薄弱,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失去了“平衡性”和“对等性”,阻碍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这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客观上导致英语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国别变体——中国英语。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的国别特色被忽略,英语教育基本上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教育,英语教学中去中国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中国英语”是全球化的产物,英语教师应提高文化自觉性,将中国文化纳入英语教学之中,迎合“中国英语”教学的时代需求,培养会通中西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而忽略母语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基于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认识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应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中西文化输入失衡,导致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建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英语桥”,探索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双向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魏淑遐 《教育评论》2023,(4):141-145
“中国英语”是英语本土化的必然产物,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其现实价值:理论层面,通过文献综述,厘清了“中国英语”概念的来龙去脉,确定了其根本内涵为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揭示了这一概念与汉英翻译和英语教学的渊源,纠正了部分研究的理解偏差;实践层面,通过市场调研,考察了近年出版的“中国英语”相关教材与读本,并提出通过“回译”练习将这些语料导入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视角重审英语专业教材《高级英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练习及活动设计。研究发现该套教材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技能有很大帮助,但教材内容在文化多样性、文化批判意识和个人叙事能力等方面略显乏力。为此,文章立足学生需求从中国文化知识、时代性、交际策略、故事性等方面为今后的教材编撰和教材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扶贫叙事”是近年来农村电视剧的一个新景观。通过扶贫叙事,农村电视剧不仅满足了意识形态要求,还对叙事传统进行了扬弃。扶贫叙事在构建新型人物主体的同时,也彰显了带有新质的历史向度和文化逻辑。扶贫干部形象在叙事中承担了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技术能人、政策达人和爱情素人三个维度。扶贫叙事的现实关怀特性延续了农村电视剧与现实同步的创作传统,反映了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并继承了“入世”的中国传统艺术观。扶贫叙事具有中国电视剧一般具有的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表征,并通过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头脑故乡与呼吸故乡之间的对立与和解,结构成稳定的扶贫叙事系统。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英语文化休克”与“汉语文化失语”两种现象 ,应注重文化教学与加强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它的直接影响是英语口语,将地方资源优势运用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习中,既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修养,又改善英语的口语表达。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式英语”到“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英语不是“洋泾浜”,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在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英语。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这种英语是必然,不能被忽视,有了这种历史观,再看教学申从母语到目的语之间的“中间语”,我们就会明确方向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19.
面对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如何有效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涉及的内容众多,诸如中国文化输出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输出的主体、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途径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等等。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媒介,中国英语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甚为活跃,不少人赞同“中国英语”作为新的国别英语加入世界英语大家庭。文章认为,英语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首选外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无法避免,但本土化的结果是提高了英语的表现力,而不意味出现了作为国别变体的“中国英语”,建议用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来冠名在中国本土化且带上中国文化色彩的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