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察冀日报》在抗战中以“游击办报”闻名于世;但她同时办出版社和书店,也出版发行书籍和刊物。在1945年初的边区战斗和生产群众英雄大会上,报社因“对边区文化出版事业有重大功绩,在反‘扫荡’中坚持出版”,特被列名为“创造有功”单位,给予奖励。①边区党的领导人聂荣臻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新闻出版机构,是边区文化战线一个很出色的工作部门。”为了办好抗日报刊,大批革命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的邓拓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聂帅不仅赞扬邓拓领导“游击办报”,也谈到丰富多彩的刊…  相似文献   

2.
热血马兰     
马兰,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这个深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的小山村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家喻户晓的《毛泽东选集》就诞生在这里。抗日烽火中,马兰人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晋察冀日报社,晋察冀日报社许多在此战斗过的老同志因此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1943年秋冬日军扫荡晋察冀边区,17名马兰人为保卫报社的设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7名报社的同志也将生命献身于此。邓拓在悼念战友的诗中写到:“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任时光飞逝,历史却不会忘记这些已经故去的英魂。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湖南馆书图馆筹设了“毛泽东著作版本藏阅室”。在此过程中,重新清理了我馆所藏毛主席著作的各种版本,同时也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其他图书馆收藏的毛主席著作的有关目录。对毛主席著作,包括选集、文集、选读以及单行本著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就笔者所见到的建国前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的有关版本略述如下: 一、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版《毛泽东选集》(1—5卷),毛泽东著,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编印,晋察冀新华书店发行。是现存国内最早版本的《毛泽东选集》。该书的编辑是由当时中共中央晋察分局委员、  相似文献   

4.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创办于1937年12月11日.“抗敌”二字,明确指向当时中华民族的共同外敌——日本侵略者.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创办的这份报纸,宗旨就是宣传抗日救亡,动员和号召最广大的边区民众参与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中.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和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区域性党报之一,被誉为“民族的号角”,是“抗日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的武器和思想卫士.它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和准备着坚持团结进步的艰巨工作,并已成为边区人民的喉舌和思想武器,其本身就是一种在晋察冀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的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16日,中共河北省委、阜平县委、县政府专程到北京,为筹建中的晋察冀纪念馆征集革命文物。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会长,原晋察冀日报社老新闻工作者陈春森同志,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子女邓小岚、邓壮捐献文物。陈春森同志捐赠了在反“扫荡”战斗中坚持出版的铅印晋察冀日报原件及复印件。邓小岚、邓壮捐献了邓拓和丁一岚同志在晋察冀边区结婚时,聂荣臻司令员赠送的一只煤精雕刻的花瓶。和邓拓同志用过的望远镜、行军床。以及两本晋察冀边区出版的书籍等。  相似文献   

6.
陈晔 《档案天地》2005,(3):7-10
马兰——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和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在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的前夜,发生了“马兰惨案”。“马兰人”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报社、保卫了印刷设备。笔者向你提供这段鲜为人知的、荡气回肠的历史经历——  相似文献   

7.
曹国辉 《出版史料》2003,(4):100-100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到晋察冀解放区的阜平县城南庄驻下。晋察冀日报社领导和编辑、通讯部门就在距城南庄二里近的新房子村。一天早晨,晋察冀中央局紧急电话要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邓拓与毛主席见了面,毛主席与他紧紧握手,  相似文献   

8.
《黎明钟声》■顾棣摄于1943年。1944年8月以“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边区大生产运动蓬勃开展”为总题,用独幅形式刊于《晋察冀画报》第6期,1946年收入丛刊《民主的晋察冀》。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收入《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老战士摄影作品选集》、...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号筒”——邓拓与《晋察冀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军事记者》2003,(11):56-57
邓拓,福建闽侯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创办《抗敌报》,向全区发行。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为《晋察冀日报》,解放前夕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报纸,是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聂荣臻曾称赞该报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7):39-40
<正>《晋察冀日报》1940年11月7日在河北阜平出版,其前身《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1940年11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改名为《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邓拓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是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党报中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晋察冀日报》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创办,其任务是使群众理解党和边区政府的政策、主张,积极踊跃支持抗战。甫  相似文献   

11.
当时的冀晋区,包括晋东北和冀西地区的四个专区,是抗日战争初期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最早的边区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一、华北解放区和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的建立华北新华书店总店,是1948年6月由晋冀鲁豫边区的华北新华书店和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新华书店合并而成的。原来两家书店都是抗日战争初期与边区党报同时成立的,华北《新华日报》(后期改太行《新华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的发行部门,就是两个边区的新华书店。业务上受延安新华书店指导,行政上属两家报社管;从报社分离出来后直属中共中央北方局(后改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北方分局(后改为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领导。1947年12月石家庄及正太铁路沿线解放后,  相似文献   

13.
湖南图书馆收藏了建国前和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各种不同的版本近百种。其中1944年5月由晋察冀日报社编印、晋察冀新华书店发行的《毛泽东选集(1—5卷)》,是现存国内最早版本的《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选集"有各种不同版本,人民出版社出的本子是最优秀的版本,是向广大读者推荐与出借的本子。在这以前曾出版了四个主要版本与它们的翻印本。在未谈人民出版社的本子以前,先简略地谈一下以前各个版本。早在一九四四年五月,晋察冀日报社第一次编辑与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新华书店在该边区公开发行。当时出版的目的是:"以介绍毛泽东同志的各种名著,来帮助全党同志(边区)加强整风学习"。书中"所选的主要是毛泽东同志抗战以来  相似文献   

15.
张培  马艺 《军事记者》2008,(1):62-64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其中,晋察冀边区作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重要的一支敌后抗日力量,于1938年1月成立了边区政府,成为"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就创办于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1937年12月,  相似文献   

16.
衢州日报社组织“重走边界路”采访活动,以小分队接力赛形式,领导带队,所有采编人员轮流参加,沿着十年前走过的闽浙赣皖边界线,采访边区乡镇。“重走边界路”活动历时3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了50个乡镇,30多名参加“重走”活动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间,中宣部新闻局发出贺信:“欣闻边区新闻研讨会在江苏徐州举行,特致信热烈祝贺。”贺信希望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李瑞环同志有关新闻工作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研讨边区新闻的规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加强信息传播,更好地为促进边区团结,促进边区的开发建设服务。这次全国新闻界新课题的研讨活动,是由全国记协国内部、《新闻战线》杂志社、《中国记者》杂志社、江苏省记协、江苏省新闻学会、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衢州报社、徐州日报社和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新闻报》社九单位联合发起的,于4月24日至27日在徐州举行。  相似文献   

18.
奚号鹏 《出版史料》2012,(4):121-125
全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简称《毛选》),是晋察冀日报社于1944年出版的。对于出版日期,在党史界和出版界,存在着四种说法:1944年的5月、6月、7月和9月。  相似文献   

19.
(一) 《晋察冀日报》(它的前身是《抗敌报》)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创刊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祭冀边区的五台山麓,到一九四八年六月十四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华北解放区联成一片,和晋冀鲁豫、晋祭冀两地区党报合并改出《人民日报》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在抗日战争初期创刊,在解放战争胜利中结束,出版了十一年六个月零三天。十一年半中,它与晋察冀根据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反围攻、反“扫荡”中始终坚持了报纸的出版。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边区对敌斗争是频繁的艰苦的。因为晋察冀党的组织,正确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路线,抗日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都发展得很快,人民民主政权建立起来,一个以五台山、恒  相似文献   

20.
如果没有传播效果,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对在特殊环境中承担艰巨任务的《晋察冀日报》尤其如此。抗日战争的大背景、边区政府管理下的制度环境、根据地受众的特点等,都使该报的传播效果表现出独特性。在特殊时期、特殊地域,针对特定群体。该报传播效果总体而言较为理想。传唱至今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人们铭记的援华医生柯棣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