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不少高职院校进行了"文化育人"的办学实践,经历着从"技能本位"走向"文化育人"的办学转型过程.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办学转型过程的梳理,认为"文化育人"是高职教育办学转型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高职教育"文化育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我国上古社会时期、以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按照我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命名惯例,因其缔造者为帝舜,而被史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们冠名为"舜文化".近年来通过对"舜文化"的研究,不仅对我国道德文化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梳理,而且还澄清了历史上习惯把孔子作为"道德文化"创始人的误解,正确理解了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也"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工人阶级状况,英国新左派的理论家们着力探讨了"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文化"以及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文化实践"、"文化生产"和"文化政治"等一系列新概念,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多元性、重叠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他们力行"文化研究"是为了克服"经济决定论"的僵局,以确立一种总体化的"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以求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本文是对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路线及其基本观点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评析.  相似文献   

4.
刘洪涛 《文教资料》2008,(13):44-4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曾大规模全方位地传入到中国,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并同样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及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东西方四大文化体系互相间盛衰消长的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分析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争".在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失衡等种种灾难.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和",也就是顺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努力建构和谐的世界.季羡林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历史眼光,作出东西方文化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前瞻性科学论断,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平等的交流.为此,他提出"送去主义",也谈及"拿来主义",目的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推动不是以谁为中心的"文化多元化",使东西方文化最终走向和谐与融合,创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开篇的"前言"部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既说明了语文的交际功能,也展示了语文的文化功能;篇中"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进一步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篇末又以长长的70首古诗文(1~6年级)背诵推荐篇目作为"底线",更是让"文化"的气息荡气回肠,充满整个《标准》.  相似文献   

7.
说"三"道"四"     
"三"和"四"是普通数字,但它们不仅具有一般的数学和语言学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和"四"与我国古今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真挖掘其文化内涵,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台独"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台独"伴随"台独"活动而生,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相似文献   

9.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生活中被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相同数字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而要表达相同意思,不同文化又可能使用不同数字。通过对比分析汉语数字"九"和英语数字"三"在中西方文化内涵上的相似性,可以看出二者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10.
<原化>是章士钊建构其文化观的重要文章,它对文化的建构基于在西方文化是否能够长存以及东西文化濒于破产的"时势"中.通过对环境万能论、天才论的反驳以及举证,章士钊在中国"固有文化"断裂意识下产生的文化延续意识中对"人地时"三要素的强调,展示的是对"文化"的历史性理解,不管是在建构"文化"的方式还是目的上.都指向了"救济"东西文化的历史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化有动态和静态两个特征.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凸显了文化的动态特征,也使研究者们将目光从"文化定型"概括分类的优势转移到其过度概括和僵硬的弊端上来.然而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不但激活了文化也同时完善了定型,使定型随文化一起呈现动态性,从而获得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布尔迪厄是该理论的杰出代表。本文阐述了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文化资本、惯习、符号暴力,概括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最后介绍了对"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13.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文章比较了"和谐文化"与"斗争文化"的适用度,指出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讲求它与儒释道、伊斯兰、基督等多种文化和谐并存,尊重异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大丰收"。  相似文献   

15.
"三"是一个普通数字,但它不仅具有一般的数学和语言学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既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又体现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反映了许多现代科学规律的特点,与我国古今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真挖掘"三"的文化内涵,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今校长们关注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可为什么要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么建设这种文化?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困惑和迷茫,有学者将这种问题概括为12个"多"与"少":同质的文化多,有个性的文化少;静态的文化多,动态的文化少;可看的文化多,可用的文化少;有文字的文化多,有故事的文化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对"心"和"heart"作了比较与对比,并对不同语境下"心"的英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个在翻译文化词语时供参考的基本方法:寻求合适的对应词和使用融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中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以"大文化"角度进行"三个代表"的文化理解,不仅利于把握"三个代表"各方面有机统一,而且便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操作.  相似文献   

20.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