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追溯到1241年成立的普鲁士各城邦之间的“汉撤同盟”,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则要追溯到1921年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的后有荷兰加入的卢比荷同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二战之后,并形成两次较大的发展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其发展趋势仍在明显加强,并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是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如下特有态势:一是区域经济一体…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在50年代后期初露端倪,近40年来发展迅猛,席卷全球,“增长三角”是一种崭新模式,大一体化是主要发展趋势。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战后经济的重建与发展;区域生产力的高速发达;维护各民族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及其竞争,发展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得益于其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而“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普及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相似文献   

4.
史文生 《教育》2007,(9S):63-63
奥地利在二战中战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在战争结束后,特别是1955年宣布中立后,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奥地利人的生活质量已排在世界第4位。其经济的发展甚为得益于职业教育,因为奥地利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振兴经济的“战略发展产业”,大力投资于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指的是人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二战战败后又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成功进入知识化时代。在这当中,两次教育改革起了重大作用。那么,这两次教育改革又是如何成功地促进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作用呢?本文将从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入手,分析其基本特性及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为了能简单地论述问题,我们先设定三组关键字。第一组是两个“R”(Restoration & Reform);第二组是两个“C”(Control & Competition);第三组是两个“E”(Equality &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因素□黄涛辉/广西全州高中本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山地岛国,人多地少,矿产资源极度贫乏(有世界矿产“标本宝”之称);其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且国内消费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相似文献   

7.
丁勇 《江苏高教》2006,(2):117-119
经科教一体化是当代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一般性规律。积极推进经科教一体化既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也是当代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对政府和高校应如何推进经科教一体化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所以能成为超级大国,在全球称霸,依靠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本通过剖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收支变动情况发现,美国的强国地位形成自“一战”,霸权地位形成自“二战”,美国经济纯粹是一种战争经济。  相似文献   

9.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这一历史趋势表现为从客观统一体到主观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当代的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统一体为基础的。“欧洲统一”观念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这一观念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延伸的过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生与发展正是这种统一的历史趋势的现实证明。  相似文献   

10.
"东西"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西”一词系由两个单个的方位名词“东”与“西”组合而成,其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史源远流长。在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日常用语中更是不可或缺。其内涵由最初的指方位,发展到指物品、人、动物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词序为“东西”而非“西东”亦有缘由。其英译亦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两个务必”思想的延伸、丰富和发展。“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虽然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但是它们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前提;实践“三个代表”是坚持“两个务丛”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就有“珠圆玉海”、“美玉无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对于宝玉石的美誉,都是用玉石、宝石独具特色的魅力,把它和人的高风亮节联系起来,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宝石、美玉的钟爱之情。在《史记》中,一块“和氏璧”还传出了一段历史佳话。智囊超群的蔺相如凭借这块“璧玉”与秦王周旋,最后“完璧归赵”……等等,让我们回味无穷。然而,作力一门专门的鉴赏艺术和专业学术学科,则是随着宝玉石等商业贸易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和含义,正因为有了宝玉石的鉴定及鉴赏艺术,才使得宝玉石作为一门具有历史文化的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以来,海外华人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其特点是把海外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同一民族论”、“华人同化论”等,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海外华人历史研究的理论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5.
刘坤 《生物学教学》2006,31(9):68-69
人类常常用“平凡”的字眼来形容身边的花草树木,如“我是一颗平凡的小草”,“他就像一棵平凡的白杨树”等等,殊不知植物的进化历史远比人类悠久得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一直在不断地强化和完善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并因此获得了惊人的数学天赋。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经典"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在的一些报纸、书籍和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经典”这个词,如经典葡萄酒、非经典逻辑、民族经典、红色经典电影等等。在这些表述中,“经典”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那么“经典”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笔者所在地区,自2005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在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作为一个子标题出现的,但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这里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将重点放在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涉及“政治大国”的叙述只有“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二”和“两”都有表数目的“共性”。“二”的“个性”有:(一)表示第二,次第。如:二手货。(二)两样。如:心无二用;“两”的“个性”有:(一)表双方。如:两厢情愿。(二)表不定的数目。如:他真有两下。(三)市制重量单位。  “两”和“二”不仅在意思上同中有异,它们还在用法上有着微妙的“共性”和“个性”呢。  共同之处是:  一、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如“二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  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可用,但“千”在“万、亿”后,用…  相似文献   

19.
“北民南迁”是古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繁荣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和一定的熟练技术,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历史教科书中分析了“北民南迁”的种种原因,如北方政局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开明的经济政策;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等,但很少涉及与北方气候有关的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北民南迁”与气候变迁的因果关系,这将不利于新课程目标的综合化和整合化,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将从“气候变迁”和“北民南迁”的因果关系做一阐述,以供同行商榷,恭请赐…  相似文献   

20.
论二战后美国人口的地区移动与“阳光地带”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二战后美国人口的地区移动与“阳光地带”的崛起袁秀英,许国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上比较落后的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①,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大批出现,西部和南部财团迅速崛起,经济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地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