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意在揭示当代美国人的信仰危机:昔日的美国守护上帝.而年轻的美国遗弃上帝,并试图用性替代上帝的位置。厄普代克在作品中描绘了人们在没有上帝的日子中的糟糕生活,通过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否定,厄普代克指出人们应该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2.
陈连林 《广东教育》2009,(7):123-123
《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著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在临死前,曾和婶婶进行过一次微妙的对话——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相似文献   

3.
水影儿 《教师博览》2008,(10):54-55
在美国,洋“雷锋”很常见。究其原因,和宗教教育应该有些关系。美国总统布什曾说:“美国是一个祷告的国家。我们祷告的时候所听到的声音,是上帝要求我们爱人如己的呼召。愿我们都来回应这个呼召,伸出我们的手去喂饱饥饿的人,一起爱护贫穷的寡妇和孤儿。”  相似文献   

4.
你可以把这个版本的上帝形象当做一个笑话来读,也可以把他看做运动世界现实状态的反映。但是你不要问这个版本的上帝形象的来源,因为我们的主题不是上帝,而是泰格·伍兹。虽然有不少人认定他就是高尔夫运动的上帝。泰格·伍兹(Tijer Woods)出生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塞普雷斯  相似文献   

5.
美国西部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体现出美国价值观,而且维护和加强了以下四种美国价值观:个人主义、上帝使命感、美国梦、独立平等的家庭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圣经》对环境问题的态度首先是探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地球属于谁? 第一种回答是直接了当的。《诗篇》24:1说:“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居住其间的,都属耶和华。”上帝是大地的创造者,通过创造,上帝成为地球的拥有者。但这仅仅是片面的答案。《诗篇》115:16说:“天,是耶和华的天,地,他却给了世人。“因而,正确的《圣经》答案是:地球既属于上帝,也属于人——属于上帝,是因为他创造了地球;属于我们,是因为上帝把地球交给我们。当然,这并非说上帝完全彻底地把大地交给我们,以至不保留丝毫的权力,也不再控制它…  相似文献   

7.
有一年的夏天特别炎热,天空丸不下雨.地里面的庄稼都快要枯死了。最后,在一个阳光似火的星期日,当地的牧师把村民们召集起来说:“现在,除了向上帝求雨之外.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回去吧,在家里好好祈祷.要相信万能的上帝套帮助我们的。下个星期日回来,我们一起祈祷,并准备接受上帝赐给的雨水吧!”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时常被采访的记者围住,回答各种极其刁钻古怪的问题。一次,有人问他:“你是否需要给某个修建中的教堂安装避雷针?”爱迪生回答说:“一定要安装,因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当记者问他如何想象上帝时,他回答说:“没有重力、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东西是不可想象的。”不可想象的上帝@张友金  相似文献   

9.
老师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牵着上帝的手来到这个世界的,上帝赋予了每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我们班的金力鹏,在体育课上总能超越所有人,让体育课成为他展示才能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1.
汉娜·阿伦特以一个政治哲学家的视角向人们阐述了她独特的儿童观:儿童与私人领域的关系以及儿童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保守的儿童教育倾向。此外,阿伦特的儿童观与其诞生性哲学联系紧密,是其诞生性哲学实际的、基础的部分。目前,中国有关儿童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阿伦特在儿童方面的理论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启示:不要让儿童过度地暴露在公共视野中;不要将孩子和成人完全割裂开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不可过于实用化。  相似文献   

12.
情景时话     
《双语学习》2012,(7):28-28
Sam正在请求他的叔叔帮他填写一张有关图书馆借书的个人资料表格。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正确地填写表格的。  相似文献   

13.
做小买卖     
《海外英语》2014,(5):21-21,63
目标:通过听非正式场合对话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想一想:你想过经商吗,想从事的是哪一行业?你周围最近有人开始经商吗,是哪一行业?你认为他们做得怎么样?你从他们那里买过东西吗?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的汉语书面语语料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泰国学生在汉语离合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偏误现象,其类型主要表现为助词"了""着""过""的"的残缺、离合词修饰宾语时的错位、离合词用于被动句、离合词扩展形式错误、插入成分错位等。分析以上偏误成因,可概括为母语的影响、目的语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教师教学因素等四种。针对此,文章也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加强离合词本体研究、凸显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存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克服学生对离合词的畏难心理等。  相似文献   

15.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被尊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着四位主人公身上:海斯特在生活中没有同伴,无人帮忙解决问题的孤独;受人敬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犯错而独自忍受心理惩罚;复仇者齐灵沃斯的孤独以及珍珠在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父爱的孤独.这些孤独因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人性扭曲.此外,霍桑本人的经历也是小说充满孤独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7.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成长历程和职业价值有着“天然”的内在关系;学生对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及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人性美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养成,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专业化维护。要发挥学生对教师专业化的功能,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即尊重自己的职业生命与专业尊严,理解学生即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素养,服务学生即专业化教师的权威之源。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新的征程。60年来,四代领导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吸收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别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思想,即: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思想;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江泽民的协调发展思想;胡锦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我搭错车了     
露西:我很抱歉我来晚了,安。安:哦,没关系。我刚才还在想是什么事让你耽搁了。露西:是我乘坐的公交车。安:什么意思?露西:我搭错车了。安:哦,是吗?不过这种事情也是时常容易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中风患者针刺治疗结合功能锻炼前后血浆SOD、ET、NO含量的观察,提出本治疗方法对中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在治疗中风病的后期,利用康复训练中的功能锻炼方法促进中风患者的技能恢复,并对技能恢复情况作出了一定的评价;结果:针灸方法能有效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脑组织的血流量,减轻脑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和言语功能;合理地运用康复训练方案,能调动机体内部潜能,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促进新的神经元网络的建立,调动处于储备休眠状态的神经元发挥代偿作用,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血浆SOD、ET、NO含量指标,促进中风患者的技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