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仪 《新读写》2008,(10):23-23
最近,我终于读完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以前我在书架上浏览书目时,眼光哪怕是碰一碰这本书,也会立即跳开,因为它实在是太厚了,足足1200多页,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口碑又是那么好,不读一读真的有点遗憾,于是我鼓足勇气读完了它。  相似文献   

2.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3.
小朋友们,你读过《童年趣事》这本书吗?我敢说你们一定没读过,因为这本书是我自己创作编辑的,又没出版发行,读者只有我自己。  相似文献   

4.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解构了西蒙·波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是"被动之我",是男人附属品的论断。认为女人不是一朵被供之花、一个待摘之果,女人是自己的主人,是追求自己理想与幸福的"主动之我"。  相似文献   

5.
《青铜葵花》是我最爱看的一本书。只要一有时间,我便会捧起这本书读。那么,这本书好看在哪儿呢?这本书,有两点与众不同:第一点,《青铜葵花》描写的故事是苦的,是悲的。故事中的这个家庭不但穷,而且也遇到很多坎坷。第二点,也就是在前面述说过的艰苦情况下,这个家庭却互爱互助,没有一个人诉苦说累,这样又带给人一种感动、敬佩,使人感受到“苦难的美”。这两个新颖的特点,让这本书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6.
一生的财富     
有一种书是蘸着生命的汁液写就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属于这样的精品。 我把这本书当成是我一生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韩东的新作《我和你》,我是一气读完的,从下午到天黑。随后便抽烟喝水乱想。这本书引起我的焦虑不安与倾诉欲,有关爱,有关《我和你》,有关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许惠英 《家庭教育》2001,(11):19-19
最近,儿子迷上了立言写给中学生看的《冰太阳红太阳》一书。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他就会急切地拿起这本书,躺到床上看起来,直到我催促他把灯关上。早晨起来,推开他的房间,又看到他捧着这本书在静静地看着。每当我看到孩子这样读书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使自己的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彼得&;#183;德鲁克这样评价自己眼中的《旁观者》。这不是彼得&;#183;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是他对“人”的观察、描画和体悟。我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然后再随时拿起这本书,每个轻松精彩的短篇都由一个或两个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给了我《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这本书,并告诉我,这是一个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  相似文献   

11.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有这样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寓予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12.
刘波 《教师博览》2010,(12):38-39
我200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在2007年以前,我主要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健康》等心理专业类的刊物。从2007年开始,我阅读《教师博览》《人民教育》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从2008年开始,我阅读教育类的著作。可见,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我经历了学科专业类刊物、综合教育类刊物、教育著作这样的三部曲。当然,后面的阅读是包括前面的,如我在阅读教育著作的同时,还阅读着综合教育类刊物和学科专业类刊物。在我的专业阅读上,有一本书,点亮了我阅读路上的心灯,让我进入了专业阅读的快车道。这本书就是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  相似文献   

1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18-18
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第18课)一文中提到《表》和《小约翰》。请问:这是两本什么样的书?现在还能看到这两本书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总对每届学生荐读《爱的教育》,我手边就收存两种不同的版本,但说来惭愧,自己一直没有细读。这个假期认真读完,才深悔相见恨晚。本书译者夏丐尊先生在序言中说:“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动。”的确,这是一本荡涤心灵的好书。  相似文献   

15.
我上高中时最喜欢的小说是《琥珀》、《荆棘鸟》和《飘》,这三部小说都是以相爱而不得相属的悲剧结尾。每一部小说我至少都读了七、八遍,每次读完.我都为主人公的分离深感忧伤,夜里总是久久不能入眠,一直试图在脑海中改写故事的结局。为什么悲剧的结局让我如此困扰?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相信我就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  相似文献   

16.
知道约翰&;#183;洛克和《教育漫话》是在师范的《教育学》教材中。工作后,也在很多的书籍和文章中看到过《教育漫话》中的只言片语,只是在新华书店中没有看见过这本书,所以一直无缘一窥《教育漫话》的全貌。所幸今年暑假前,在网上购得这本书,于是整个暑假便都在反复研读《教育漫话》。可以说,对我个人而言,还没有哪本书能够像《教育漫话》这样让我如此心动,如此认真去读它。洛克那深入浅出的描述,常常拨动我的心弦,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反思;那饱含哲理的文字,又时常不经意间解开我心中的疑惑,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7.
在我可悲的小说习作中,《金牧场》一书又是个尤为可悲的例子。这本书写于浮躁的一九八七年。设计了两个时间,四条线索,企图对逝去的六十年代做出自己的总结。但是写作中总感觉到一丝说不出的滋味,它扰乱着心,引诱自己对每一笔都抬杠质疑。我写小说总是这样,自我抬杠的最终,小说的后半部分渐渐矛盾,混乱的末了,往往是强行捆住的一束尾巴。  相似文献   

18.
也谈胸怀     
时常觉得自己不快乐,忧郁的表情总是写在脸上,直到有一天,老师送给我一本书——雨果的《悲惨世界》,在书的扉页,他写了这样一句话: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我随后认真读完了这本世界名著,我看见老师在“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下面重重的划上了双横线。  相似文献   

19.
在寒假里,我品读了刘墉《超越自己》。这本书收录的是刘墉写给儿子的书信。在这位父亲饱含真情的教诲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超越自己,才能笑做人生。  相似文献   

20.
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黄集伟先生问他,你将走进一个孤岛,衣食无忧,但只许带一本书,请问你最想带哪一本书?他说:“我将带上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如果让我也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与白岩松作出同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