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2.
一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现在出了四本,分别是《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书中我提出了‘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  相似文献   

3.
闫德胜 《学语文》2014,(2):58-59
正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第597页"闫"一词条注明:"‘闫’不是‘阎’的简化字。‘闫’和‘阎’是两个不同的姓。"2010年4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与上一部《字典》系同一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该词典第1509页,对"闫"一词条依然是这些字句的注释。我们对此颇有异议。近几年我们续修了我宗支《闫氏家谱》,查考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5.
正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附录中的《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是一篇辅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的知识短文,内容精要、好懂,很有实用价值;但其中有几处疏漏,常常引起学生的质疑。一、"官""理"是不是名词在"什么是文言实词"一章里,举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个例子:"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短文接着说:"其中,‘树’‘官’‘理’‘业’是名词,‘知’‘种’是动词……"  相似文献   

6.
青春口哨     
编者推荐:用"口哨"串联诗与歌——前有《十不该》,中有杜牧《泊秦淮》,后有《童年》——"‘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下一句是什么"处在波谷最低点,"口哨把我拉向‘亡我’之途"。用杜牧诗中"亡国",引出"亡我"之感慨——行文流畅而有文采。  相似文献   

7.
正"犯而不校"的"校""犯而不校"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茅盾《清明前后》:"我对于两种人,向来是犯而不校的: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了王栋生老师的《我主张"静养式阅读"》(《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文中所言所感无不是我们耳闻目睹司空见惯的现象,读后反复咀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谈道:"学校是传道授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王老师字  相似文献   

9.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0.
<正>"老师,油菜花与青菜花一样吗?"、"老师,我发现这张电码信息表上写‘●●●●●’表示数字‘5’和用‘●●●●●’表示‘。’是一样的,这不是要混淆吗?"这是我前阶段上《油菜花开了》(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和《信息的传递和保存》(苏科版社自然六年级下册)时,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课堂随记本上还有许许多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自然》学科改名为《科学》,从《自然》到《科学》,名称改了,许多相应的领域也作了较大调整。但对我们而言,优化科学  相似文献   

11.
近读文章《在美国知道"不知道"》(载于《潇洒》杂志1997年1期。作者:年华)感受颇深。"……在美国,有许多事情让我瞠目结舌,其中之一就是教授说‘不知道’,多次碰上教授说‘不知道’和‘你怎么看’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填充自己的脑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我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13.
教读《老王》一课,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往我备课时设定的方向靠,课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2,(7):16
袁新文在2012年3月2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昨晚一个研究生发来电子邮件问学:"石老师:《近思录》后有朱子评语,‘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四子’是什么意思?是《四书》吗?没有标书名号,可见不是书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学者都说这句话中的‘四子’不是指《四书》,而是指宋代的周、张、二程四子。一个师兄告诉我,《哲学研究》有一篇文章说‘四子’并非是指《四书》,是说《近思录》是读周、张、二程之书的入门读物。记得  相似文献   

16.
<正>"集体生活邀请我"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第一框内容。这一框是本单元的排头兵,起着冲锋陷阵的作用。整个第三单元有三课内容,即"‘我’和‘我们’""共奏和谐乐章""美好集体有我在"。就学科逻辑而言,"‘我’和‘我们’"解决认识集体的问题,"共奏和谐乐章"处理集体中各类矛盾问题,"美好集体有我在"引导集体建设问题。从哲学角度剖析,第六课完全是认识论角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兰亭集序》教学,只剩一个"课堂质疑"步骤了,我习惯性地问:"大家还有别的疑问吗?" 话音刚落,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 "老师,刚才解析精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时,您只重点强调了‘一’、‘齐’的用法,我觉得‘固’字也很重要,而且如果按照课本注释‘本来、当然’讲,有点不通,不如解作‘确实’、‘的确’更为通顺."  相似文献   

19.
蒙秀溪 《广西教育》2014,(48):20-21
正"你看这是我们的‘乐雅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环江三小)五(1)班学生陆贝贝指着教室的后墙告诉记者。只见墙壁上贴满了学生写的阅读感悟:"我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虫子的事情特别有趣。还有美女蛇,看了虽然令人害怕,但还是忍不住要看,因为特别好奇。""《窃读记》多好玩呀,‘踮’‘钻’‘挤’这些动词,把‘我’窃读的事情写得生动活泼,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该校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乐雅家园",五(1)班  相似文献   

20.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