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姜乐 《大观周刊》2012,(28):15-15
以物观物是邵雍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观物不仅包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了解,其实更指人对身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态度和觉解。由邵雍将观物作为其著作名,可见“观物”在其思想中所占据的地位。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是两种不同的观物方法,邵雍将“无我”作为以物观物的核心概念,着重强调圣人观物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广泛影响的当下,物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实存之物从现实生活搬移到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虚拟之物。从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脉络出发,虚拟物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实存物以及传统社会文化中既有虚拟之物经由二进制数字运算转化而生成的物,是在数字操作系统中借用各类元素编码而成的物,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文本为呈现方式的意义之物。对虚拟物的探讨,帮助人们重新理解物与技术的关联,进而思考物与人的关系。通过观察和阐释虚拟物的社会生命,可以为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虚拟物的研究,也会拓展该领域对人和技术所形成的生活世界中微小议题的关怀,为新闻传播学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努力提供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
物是博物馆一切业务工作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整体水平的直接要素,一流的博物馆首先要有一流的物来保障,这是人所共识的。基于这个要求,博物馆都加大了对物工作的力度,这表现在对物征集工作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和物藏品库房的现代化保管条件的提高。在有限的古代物征集工作越来越难和经过整合后的博物馆、纪念馆宣传任务扩大的情况下,一些博物馆开始重视近现代物的征集工作。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不仅是物保藏之地,也是科研、教育和展览之地。所以,在对物进行研究的期间,当移动和检视物时,即使最坚固的材料也有可能发生意外。最易给博物馆物造成损害的原因是搬运。当物外借其它机构时,当包装和拆包时,物就遇到了搬运;  相似文献   

5.
农业物档案是博物馆馆藏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博物馆档案在推动博物馆研究、陈列、物保护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国际农业博物馆协会的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的主题为“21世纪农业博物馆的物档案建设”,第二次将物档案列为代表大会的主题,显示出农业物档案在农业博物馆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6.
说“物”     
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是:“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外物,如具体的说,恐怕也不外乎声色犬马——于是王弼的话作这样的解释也不会错,即圣人也可以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如果真这样的话,圣人与小人又有什么区别了呢?区别是有的,即圣人虽享受其乐,但不沉溺其中,就像《管子》所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或《荀子》的“君子使于,不人役于物。” 说到底,在物的享用方面,君子与小人并无根本的差别,关键的是在于人被物所主宰还是人能主宰物。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除了记他的忠义之外,还特地提到他担当国家大任前的情况:“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  相似文献   

7.
“复存形态”民族物的概念在理论上是否成立。有位作(以下简称“复”作)提出,根据民族物的依存关系,民族物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实存形态、特存形态、隐存形态和复存形态等四种形态。那么,什么是“复存形态”民族物呢?“复”作明确指出,所谓“复存形态”民族物即复制的民族物,是按民族物原有形状、工艺、技术,以原有的材料制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其社会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符号取代物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的符号价值是由大众传媒塑造的,是大众传媒在物与符号之间的任意联结。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作为符号的物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等的象征,人们展开了对符号的追逐,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成了人们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识别体系,在对商品符号意义的占有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符号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运用藏品陈列作为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手段,它充分突出物,以物为主要语言,让物“说话”,辅助以一些图片、字说明,展示给观众。这正是博物馆与其它历史教育形式所不同的根本所在。但是,这些物在陈列中大多都是静止的,尤其是古代物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少说几百年,多则上万年。而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  相似文献   

10.
很早以来人們对文章就有一个要求:有物有序。有物是內容的問題,有序就是謀篇布局的問題了。要在有物的基础上求有序,就需要研究謀篇布局。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采光照明生态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的过程,是根据参观者的视线将展览物信息及研究成果重新构建成一个展示剧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将人-展览物联系起来,光是标定展览物存在状态的唯一视觉要素,只有借助光线,展览物才能展示给参观者,才能实现博物馆展示的目的.因此,采光设计成为整个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内容,是展示设计成败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许飞若 《新闻窗》2012,(1):88-89
鲍德里亚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广告促成这种状况的产生。消费主体在广告的驱使下进行购物,表面上看起来是自主选择,实际上这种选择完全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而是无意识的诱劝。  相似文献   

13.
在革命物的征集过程中,不少人往往会忽略对所征集物真实性等问题的考证。因为革命物,特别是现代革命物,由于时段性短,一般本身不具备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而且又与现代一般生活用品无太大的区别,很容易以假乱真,或造成时间阶段上的混淆,如此,必然会影响物收藏的严肃性。从物收藏的意义上来讲。  相似文献   

14.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发生着从“物”走向“非物”的范式变化,这是韩炳哲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判定;生活中基于物的实在性已经被信息所祛除,由此导致了碎片化、无根基、丧失客体关系等诸多病候。在非物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数字媒介发挥了决定性的技术建构作用,数字技术为自身选择和创造了“数码物”这一非物性的物质载体,成为信息世界主导的装置系统并最终实现了世界的“非物化”。理解非物的生活与文化,重点是要从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的视角重新理解数字媒介及其创设的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16.
一、泛在信息环境下智慧档案馆概述 (一)泛在信息环境 泛在信息环境是建立在“泛在网络”基础上的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甚至是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复合信息环境.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服务是全媒体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随时随地的,用户能够不受任何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更全面地、更综合地、更广泛地从网络信息空间获取和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实践与研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综观民国至今的博物馆展览研究文献,"物"与"人"的关系探讨可以说是焦点问题。在近百年的博物馆展览研究中,以"物人关系"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以物为主"和"以人为主"两个研究阶段。在以物为主的阶段,博物馆展览研究呈现出机械性和同质化特征,在以人为主的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两个阶段构成了博物馆展览研究中的物人关系转向,并在当前形势下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说长道短     
1扶贫宣传不能只盯着钱与物□内蒙古赤峰日报社吕斌说到扶贫宣传,媒体首先想到的是钱、物、人。哪里贫困,哪级政府给了钱、送物、派人,新闻媒体着力报道。扶贫扶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得弄清贫困是怎么造成的。在农村,多少年来,各级政府致力于推广科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博物馆源起于物,因此有专家说,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一切工作皆围绕物而展开。作为藏品的"物"曾被看做是宝藏、神圣之物、艺术作品、科学研究的资料等等,今天,当博物馆实现以人为导向的转向、立志要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时,人们更加注重物作为"展品"和沟通手段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收藏自然、社会和化藏品,并保管、记录、研究和展出它们。对于个体物来说,这意味着物和它们的原始环境分离,或说切断了“关联”。在此称为“失去关联”。当这一现象发生以后,大多数原始物的意义解释时发生了问题,至少在观众参观时是这样。这种丢失了意义的物,不能被正确解释,或有可能被曲解。这种现象需要弥补措施,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是关于物的,而也是关于人的。博物馆专家在此方面已经发明了很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