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太太     
我说这个老太太爱骂人,最爱骂的是儿女们,有时候也骂老头,不过老头也不是善茬子,于是两个人就对着骂,一个在东屋,一个在西屋,互相的把八辈子老祖宗都翻腾出来.不过还好、俩人这一辈子没少吵架没少骂杖,却不怎么伸手,顶多摔几回茶缸子,扔几回水舀子,过后再捡回来.摔瘪的地方老头拿外面垫着木头墩子用木头棒子敲打敲打还继续用,就是掉点漆.  相似文献   

2.
叫座     
前天搭地铁,上来一老头一老太太。我请看起来年纪大一些的老头坐。老头死活不乐意,找了无数借口,好像我让出来的是一张电椅。  相似文献   

3.
老太太     
我说这个老太太爱骂人,最爱骂的是儿女们,有时候也骂老头,不过老头也不是善茬子,于是两个人就对着骂,一个在东屋,一个在西屋,互相的把八辈子老祖宗都翻腾出来。不过还好,俩人这一辈子没少吵架没少骂杖,却不怎么伸手,顶多摔几回茶缸子,扔几回水舀子,过后再捡回来。  相似文献   

4.
一位部队通讯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驻地附近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卖了一头肥猪,她把卖猪钱全部带上去游览了泰山。这位通讯员说,他想写篇稿子,赞扬一下农民富裕的新景象。这件事挺有味道,我便和他细聊起来。谈话之间,我发现原来有个主要情节被他打了“埋伏”。事情是这样的:那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在不久前得了重病,老太太曾给“泰山奶奶”许过愿,如果保佑儿子的病好了,她保准卖一头肥猪还愿。后来,儿子经过医院治疗,病好了,老太太便以为是“泰山奶奶”的功德,便卖了猪去泰山还愿。  相似文献   

5.
在北方汉地乡村流传了上千年的秧歌,如今成了城市下层劳动人民晚年的一个集锻炼自娱于一身的玩意儿。每至夜晚,城市宽敞的马路边儿便道上,锣鼓铿锵一响,老头老太太便往一块儿凑。每逢周末,他们还穿上彩衣,画上彩妆,老太太带上花儿,大扭特扭一场。其实,城市老年人扭的这路秧歌,已经是比较简化、比较净化了的改良秧歌。我在农村见过村里小车会演的一次秧歌。那年是76年,四人帮十月份被抓,村里人决定在这个阴历年好好闹一回,因为农民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还真实.一开始,我不理解这个外国老头的话.诗怎么还能比历史更真呢?谈到诗,通常都会说“诗情画意”,而谈到历史肯定是“历史史实”.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一个写意,一个写实. 读杜甫的诗,让我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相似文献   

7.
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应邀参加庆贺友人家老太太八十大寿的宴会。宴前,客人们纷纷题诗赠句,给老太太祝福贺寿,个个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寿比南山,长命百岁,万寿无疆”之类常见常听的客套话。最后轮到这位诗人了,他提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顿时大惊失色,诗人见状立即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此时,亲朋好友们又转怒为喜了,诗人思考片刻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成贼”老太婆的儿孙们看  相似文献   

8.
哭穆青     
10月11日中午骤闻穆青逝世的噩耗,惊呆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就在9月16日,我还与穆老通了电话。他说已从北戴河回到北京,身体恢复平稳。并说已为我们正在撰写的红旗渠史稿口述了序言,就是长了些。他想把记录稿再精练精练。就在10月8日上午9时30分,我又与穆老的秘书通了电话。我问穆老身体咋样?秘书说没事,很平稳。还说“老头”给你们写的序言已修改整理好。我说这几天一直阴雨低温,等十天半月树叶红了,请穆老再来红旗渠畔拍摄太行红叶。秘书说,好。好。红旗渠畔拍红叶,是“老头”多年的心愿。隐隐约约,我还听到那边电话机旁穆老爽朗…  相似文献   

9.
我不喜欢老太太,因为她古板。老太太不喜欢我,因为我自由。古板而生絮叨,这大概是婆婆的本性。老太太创业期已过,常思守成,施之于下属,总是别别扭扭。迟到了一分钟是严重事件,和非妻子的一位女性小酌必有奸情;过问年轻人夫妻生活似是天职,夏天里赤膀写稿子不成体统,记者、编辑逛书店乃非份之想,在办公室不看文件、简报而谈劳什子《快园道古》岂不枉费青春……老太太还没有说,“咳,你写的稿是本刊用还是外报用?”老太太抹不过扣来,倘枇评投外稿,岂不等于约别人的稿子就是放纵作者犯错误。  相似文献   

10.
涉及股市的文章不好写,这不光是我,也是我认识的几位经常撰写股市文章的作者的共同感慨。爱看上海报纸的读者也许还记得,1992年,当上海的股票热向全国范围蔓延时,上海几张主要报纸均辟了“一周股市述评”这样的栏目,其用意无非在于参与社会热点,引导广大股民投资。但股市毕竟有其自身的市场行为,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稚嫩脆弱的股市,一条“利多”或“利空”消息,往往可以使股指一下跳空高开几十点,也可以一棍子将其打下一百多个点。所以,当1992年夏末秋初股市进入新一轮大调整期,部分对股市现状不满,以及个别将投资损…  相似文献   

11.
窃贼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相似文献   

12.
徐城北  大荒 《出版参考》2007,(10):39-40
1958年夏的北大荒.到了收割麦豆的季节。一个高而瘦的老头手持镰刀割麦.连队指导员掏出怀表测试其速——老头每分钟只割十刀.而其他右派分子每分钟平均可割八十刀!指导员仔细观察。发现老头每次把握的麦秆甚微.于是手把手教他“握大把”和“砍滚刀”的要领.老共还算机敏.经过数次演习.“握大把”勉强可以对付.遗憾的是镰刀每砍下去.只能断麦二三茎矣!指导员叹息地说:“我找个小娃儿来.一根儿一根儿地拔.也要比你快哟!”老头直起腰来,“嚓”地一声点着蹩脚香烟:“干农活有两怕,一怕劲头小,二怕个子高,都让我占全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  相似文献   

14.
1989年《光明日报》主办了全国短新闻有奖征文比赛,我采写的《八旬老汉修桥记》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二等奖,一些同志、朋友纷纷向我表示祝贺,还让我谈谈采写经过。我的写作底子不厚,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把采写的前后情况向同志们介绍一下。那还是1986年的事。当时我在邻居刘耀民家闲聊(他是造纸厂锅炉工),听说有一位80岁的老头去他们厂买钢筋,要修一座石桥。当时社会风气正盛行往“钱”看,有些人劝老头,少扯这个事。我感  相似文献   

15.
股市是一个波翻浪涌、瞬息万变的地方。对于千千万万弄潮股市的中小股民来说,他们最期望的自然是有人像报告天气预报一样告诉他们股市是晴是阴,有风还是有雨;也期望有人像领航员一样告诉他们哪里有漩涡哪里有暗礁。于是,证券投资咨询人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股评家”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让许多股民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根 据自己最为信赖与崇拜的 股评家的股评进行操作 时,却有很多时候是买什 么股票什么股票跌,丢什么 股票什么股票涨,以致现在的许多股评家被股民们列 为地位仅高于“三陪小姐”的“股市黑嘴”,成为众矢之 的。有趣的是,骂归骂,恨归 恨,股评家还是在热热闹闹地 “评”,股民还是在半信半疑地 听。那么,现在的股评到底还 值不值得信赖?股民到底还需 不需要股评?对此,我们不能不作一番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一代杰出新闻记者郭超人作品的研讨会,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我担任主席的湖北新闻工作者协会.是发起和承办研讨会的主要单位。 穆青在新华社被亲热地称为“老头”,而郭超人被称为“老郭”。“老头”去世后开过研讨会.而老郭在逝世将近十年之后.他的作品研讨会才终于得以在家乡湖北召开,我们有幸作了东道主。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18.
据说下午三四点钟的时间在电视台来说是垃圾时段,因为那个时间看电视的人,除了师奶就是退了休的老头老太太,所以尽上些电视直销的依靠疲劳轰炸达到效果的乏味广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股市中的上市公司退市方式,如果由达尔曼来刷新,其实并不奇怪。因无法如期披露定期财报的理由而退市,这在中国股市将是开天辟地第一家,也是在《公司法》规定的三种退市方式中惟一启动亏损退市方式之后的第二种退市方式。随着第二种退市方式的出现,第三种方式“因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而退市”是否会随之而来?三种退市方式一旦倾巢而出,意味着将无情地推倒股市“老千们”的多米诺骨牌。中国股市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过程中,一场不小的风云激荡也将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0.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